概述
肉眼可见的足月胎盘钙化灶发生率为14%~37%,但产后胎盘X线摄片显示钙化灶的发生率可达75%~90%。胎盘上的钙化灶多数为生理性者,在妊娠36周后逐渐增多,故钙化灶的出现也是B超诊断胎盘成熟度的标志之一。胎盘上的钙化灶主要在母体面,呈小而硬的微粒,散在分布,范围可以很广,切割时有沙粒感,多位于底板和胎盘隔。绒毛膜板的钙化灶很少见。在时间较久的白色梗死、绒毛膜下纤维蛋白沉积和绒毛周围大量纤维蛋白沉积的基础上也可发生钙化。钙化灶为无结构的嗜碱性物质,呈细颗粒状或片状。死胎胎盘及胎儿血循环障碍、血氧浓度降低的胎盘如无心畸形胎盘中,绒毛滋养细胞基膜和绒毛毛细血管有钙盐沉积,钙盐甚至可沉积于个别绒毛的大部分间质内。不过正常活产婴儿的胎盘偶尔亦可见钙化的绒毛。
作者
刘伯宁
来源
中华妇产科学(上册),第3版,978-7-117-17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