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oxoplasmosis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人兽共患、呈世界性分布的寄生原虫疾病。弓形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的原虫,猫科动物是终末宿主,人类是中间宿主之一。在各种弓形虫宿主中,只有猫能排出卵包囊而成为传染给人的媒介,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猫时即可被感染,其他感染途径包括吃生或不熟的肉等。母体感染弓形虫后,弓形虫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先天性弓形虫病(congenital toxoplasmosis,CT)的发生,这是人类最严重的先天性感染性疾病之一。
弓形虫病广泛流行。世界各地发病率呈显著差异,全球范围内妊娠期潜伏感染的发生率为33.8%,中国潜伏感染发生率约为5.4%、急性感染率约为1.8%。全球范围内妊娠期IgM抗体阳性率为1.9%,IgG阳性率为32.9%。
1.筛查
根据效益-成本分析,目前不主张对所有孕妇进行筛查。建议孕前筛查或者孕期有针对性的筛查。
2.妊娠期处理
关于产前药物防治先天性弓形虫病的研究结论仍不一致,有限的研究均未证明对孕妇治疗可降低垂直传播率或有益。常用药物有乙胺嘧啶与复方磺胺嘧啶片及乙酰螺旋霉素等。
(1)乙胺嘧啶与复方磺胺嘧啶片(内含磺胺嘧啶0.4g和甲氧苄啶0.05g)和亚叶酸联合应用:
两药均不能杀灭虫体,仅能干扰弓形虫体内叶酸代谢,抑制滋养体分裂增殖,使之形成包囊变为慢性型或隐性型。药物在体内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治疗中枢神经症状型效果较好,早孕妇女不宜服用,因可能致胎儿畸形。用法:乙胺嘧啶每天100mg分2次口服,2天后改半量连续服1个月。口服乙胺嘧啶期间,加用磺胺嘧啶:①体重<80kg者,1g口服,每8小时1次;②体重≥80kg者,1g口服,每6小时1次(磺胺嘧啶最大量为4g/d)。因能抑制骨髓和干扰叶酸合成,服用磺胺嘧啶期间需加用亚叶酸10~20mg/d,口服,同时应注意血象变化,每周至少检测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值1次。当白细胞总数降至<3.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应及时停药。应嘱患者大量饮水。服药期间,追踪胎儿超声检查和羊膜腔穿刺术查弓形虫DNA的结果。如果确认胎儿感染,继续予乙胺嘧啶治疗;若无胎儿感染,则停用乙胺嘧啶+磺胺嘧啶+亚叶酸,改用螺旋霉素;或者继续使用乙胺嘧啶+磺胺嘧啶+亚叶酸直到分娩或每月与螺旋霉素交替使用。现有研究提示乙胺嘧啶+磺胺嘧啶组的母胎传播率(18.5%)稍低于螺旋霉素组的母胎传播率(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乙酰螺旋霉素:
用于治疗患弓形虫病的孕妇,对胎儿基本无害,有报道能降低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病率。乙酰螺旋霉素3g/d(或900万U/d),分3次口服,连服10~14天为一疗程,2~3个疗程后复查。或螺旋霉素3g/d,分3~4次口服,连服10~14天为一疗程,2~3个疗程后复查。乙酰螺旋霉素用于治疗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剂量0.5~1.0g,每6小时一次口服,连服3周停药1周后再服3周,对眼葡萄膜炎患者治疗时应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此药副作用轻,仅有胃肠道反应。有报道克林霉素150mg眼周注射,治疗脉络膜视网膜炎有效。妊娠晚期患病,可选用克林霉素,每天600~900mg。
3.产科处理
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在患者知情原则下,选择继续观察或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在妊娠中、晚期患病应排除胎儿感染及畸形后方能继续妊娠。对无胎儿畸形的孕妇按常规产科处理,应在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分娩。孕期血清抗体筛查阳性者,新生儿应作血清特异抗体试验,诊断有无先天感染。
患病的母亲和胎儿/新生儿对医护人员均无传染危险,治疗时不需要特殊处理。
4.新生儿处理
对患弓形虫病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即使其外观正常,也应口服乙酰螺旋霉素,每次30mg,每天4次,连用1周。
5.治疗方案
参考美国国家弓形虫病实验室的治疗措施,建议对疑似CT的婴儿持续治疗12个月,方案如下:
(1)乙胺嘧啶:
每天2mg/kg(分2次),共口服2天;然后从第3天至2个月(对于有症状的CT,则治疗到6个月),每天1mg/kg,单次口服;之后,每天1mg/kg,单次口服,每周3次。
(2)磺胺嘧啶:
每天100mg/kg,口服,每天分2次。
(3)亚叶酸:
10mg,口服,每周3次。
对于严重脉络膜视网膜炎或脑脊液蛋白浓度升高≥1g/dl的病例,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抗弓形虫治疗72小时后)。
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DNA疫苗或亚单位疫苗能够用于临床。先天性感染可通过以下方法预防:①烹调肉类至安全温度;②削皮或彻底洗干净水果和蔬菜;③清洁烹饪设备的表面和盛肉类的炊具;④整理猫的废弃物时戴上手套或请别人处理;⑤避免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饲养猫和避免让猫停留室内。然而,支持这些预防措施有效性的数据并不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