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最严重的一类致盲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多数患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所有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5%。目前共确定了至少25个致病基因(RetNet:https://sph.uth.edu/retnet/),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视网膜发育和视网膜生理功能中起到多种作用。LCA是第一个在人类中进行基因治疗的疾病,目前针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65kDa蛋白(RPE65)基因突变所致LCA的基因治疗已经获批进入临床应用。
目前已知的25个LCA致病基因,大约可以在70%的家系检测到致病突变。这些基因中的部分也可以导致其他类型视网膜变性,部分涉及相关综合征(如Senior-Loken综合征)。LCA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多种视网膜功能,涉及视网膜光电信号的传导过程[芳烃受体结合蛋白样1(AIPL1)、鸟苷酸环化酶2D(GUCY2D)]、视网膜内维生素A在光信号中的代谢循环[RPE65、视网膜脱氢酶12RDH12、卵磷脂视黄醇酰基转移酶(LRAT)]、鸟嘌呤的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1(IMPDH1)]、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和发育[Crumbs同系物1(CRB1)、视锥-视杆同源盒基因(CRX)]、蛋白转运和正常分布[AIPL1、视网膜色素变性GTP酶调节相关蛋白1(RPGRIP1)]、光感受器纤毛转运过程[CEP290、Leber先天性黑矇5(LCA5)、RPGRIP1、Tubby样蛋白1(TULP1)]和锥细胞外节的吞噬作用(MERTK)。其中,在西方人群中最多见的为CEP290(15%)、GUCY2D(12%)和CRB1(10%)。而笔者的统计结果显示CRB1是最常见类型,具体比例见图1。
LCA现有的治疗方式多数还在探索当中。LCA的致病基因多、发病机制复杂,因此治疗需要有基因针对性。主要的治疗方向包括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或干细胞移植,基因替代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研究较多、最前沿的是LCA的基因替代治疗。
LCA基因治疗主要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为靶向。前者包括RPE65基因和LRAT基因,后者包括RPGRIP基因、GUCY2D基因、AIPL1基因以及CEP290基因的治疗。2001年,Acland将包含有RPE65 cDNA的AAV载体转导入RPE65−/−Briard犬的视网膜下腔,结果显示在转染的视网膜中,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层均有野生型RPE65基因的表达,治疗眼ERG、瞳孔对光反应、视觉行为均较未治疗眼有所改善,这是LCA基因治疗临床前期研究的首次报道。而今,RPE65的基因治疗药物已经上市,但是价格极其昂贵,还不能广泛应用到我国患者中。除了针对RPE65基因的治疗,针对LRAT、AIPL1、GUCY2D等基因的治疗也进入了临床前期研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将来的基因治疗可能在儿童时期的患者中效果更好,因为其能够维持更多的光感受器细胞结构和功能。但是基因治疗还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治疗时机的选择、基因载体的安全性和转染效率等,还需要研究者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告知患者该病的性质和目前的治疗发展现状,建议患者适度补充维生素和含维生素A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