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冈崎(Okazaki)等首先对以路易体小体为病理特征的一组痴呆患者进行了详细描述,该类疾病曾分类为弥漫性路易体病(Diffuse Lewy body disease),皮质路易体病(Cortical Lewy body disease),老年痴呆路易体型(seniledementia of Lewy body type),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变异型(Lewy bodyvariant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后统一称为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 该病是以波动的认知功能障碍、鲜明生动的视幻觉以及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老年人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较常见,占痴呆患患者数的4%~30%,人口患病率为1%~5%,大脑病理解剖结果提示DLB的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本病多为散发,虽然偶有家族性发病,但是并无明确的遗传倾向。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在杏仁核、内嗅皮层、新皮层及脑干等部位广泛分布的路易小体及路易轴突(Lewy neurites,LNs)。该病理改变由 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异常聚集并与异常代谢的脂质分子共同作用而形成。α-Syn是DLB的生物标记物,它可作为ATP酶的分子伴侣参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突触囊泡运输过程,在神经元突触的重塑、神经元的分化及多巴胺的合成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异常聚集可由基因突变或氧化应激等因素引起。在SNCA基因突变的家族病例中,患者脑内可出现α-Syn过度表达并形成典型的DLB病理改变,且研究报道携带双倍SNCA基因的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恶化更明显,进一步证实α-Syn的代谢异常与DLB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LBs或LNs病理改变常与β淀粉样斑块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等AD样的病理改变共存,病理确诊的DLB患者中可有32%~89%存在AD样病理改变,因此对DLB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无有效治愈的药物,但可采用多种治疗模式或多个药理学治疗靶点对症治疗,以期延缓病程进展。治疗原则是改善认知缺陷、减轻精神行为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
(1)认知及精神行为障碍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认知及精神行为障碍均可改善,可首选多奈哌齐。美金刚治疗DLB的临床资料较少,结果不一,临床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患者通常对神经阻滞剂的不良反应敏感,有约50%的患者在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幻觉和运动症状加重。若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十分严重,在与照料者协商后可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如奎硫平及奥氮平等药物治疗,小剂量缓慢加药,密切观察体位性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等药物不良反应,慎防摔倒及病情恶化,精神症状减轻后应缓慢减至最小维持量或停用。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可选用小剂量SSRI类或SNRI类抗抑郁药物改善症状。
(2)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
常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单一疗法,缓慢加量至能缓解50%以上运动症状的维持剂量。如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认知损害明显加剧、意识紊乱、视幻觉、妄想或焦虑不安等症状,抗帕金森药物应逐步减量或停用,改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单一疗法。停药顺序如下:抗胆碱能药物、丙炔苯丙胺、金刚烷胺、多巴胺受体激动药、COMT抑制剂,最后是左旋多巴,停药过程需严格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