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依赖的概念及其界定
网络依赖(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人们出现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由于其行为表现类似于传统的毒品成瘾和物质滥用,人们习惯称其为“网络依赖”。
目前,对网络依赖是否是一种真正的“瘾”仍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依赖不同于药物或物质成瘾,不存在因为长期的药物或物质使用而导致的生理依赖现象,它更像是一种心理依赖。因此,尽管它具有与传统成瘾类似的行为表现,但仍然不能称为“成瘾”。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将网络依赖定义为“个体不能有效控制上网行为,进而导致出现类似成瘾的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受损”。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依赖和药物或物质成瘾具有相似的发病机理(如奖赏系统的作用)和行为表现(耐受、戒断反应等),它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成瘾行为。因此,他们通常采用本节开头对“网络依赖”的定义。总体上说,尽管不同研究者对网络依赖的界定存在分歧,但对其是一种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认识是一致的。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提议将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放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附录中,作为一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临床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认可了将网络依赖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的界定。
(二)网络依赖的流行病学特征
尽管目前对网络依赖的界定仍存在争议,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开展,特别是其流行病学特征。国内研究发现网络依赖在我国青少年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Cao等人统计,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网络依赖者约占8%~13.7%;Xu等以上海为样本的调查发现约8.8%的青少年表现出网络依赖症状;余祖伟等研究指出,我国中学生网络依赖率为2%~15%。其他国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存在类似的发病率,特别是在韩国、德国等国家。最低的是Poli等人统计的意大利学生的网络依赖的比率约为0.8%。尽管不同研究中网络依赖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我国网民基数大,网络依赖人群的绝对数量仍然十分巨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末,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其中10~39岁占到总人口的75.1%,这其中网络游戏的使用率占网民数量的56.4%。
网络依赖主要分为几种亚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internet sexual preoccupations)和邮件/信息成瘾(e-mail/text messaging)。 后来,随着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学者又提出了“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ship addiction)的概念;随着网上赌博的兴起而产生的网络赌博成瘾(online gambling addiction);伴随网络购物而产生的网络购物成瘾(online shopping addiction)等类型。
尽管不同类型的网络依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都具有四个共同特征:过度使用(excessive use),通常表现为在使用网络时会忘记时间或者忽略其他事情,致使上网时间长度超过预期;戒断反应(withdraw),表现为当无法应用网络时出现易怒、紧张或抑郁的特征;耐受性增加(tolerance),表现为不断追求更长的网络应用时间,更换更好的电脑设备,安装更好的软件等;负性后果(negative repercussions),通常表现为好争论、说谎、成绩下降、社会退缩以及易疲劳等。
(三)网络依赖的危害
网络依赖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极大损害。其危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目前已有的研究结论,网络依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沉溺于网络一般会伴随着长时间的连续上网,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新陈代谢、生物节律、饮食习惯都遭受破坏,进而容易导致体质下降。研究发现沉迷网络的人容易表现出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特征。并且,这一影响对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尤为严重。
2.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由于上网活动更多在于人机互动,导致个体对现实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它会导致个体对亲友冷淡,对周围日常事物失去兴趣,甚至家庭关系紧张等后果。同时,过度沉溺于网络提供的虚拟角色往往容易导致迷失自我,导致对现实中的自我缺少正确的认识,进而诱发多种心理问题。
3.影响学业和工作成绩
长时间的网络使用必然挤占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时间,降低人们对学习和工作兴趣下降,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成绩。沉迷网络也是造成大中学生成绩下滑、辍学、肄业和无法按时毕业的主要原因。
4.诱发青少年犯罪
网络应用不是免费的,尽管网络的很多内容是免费的。很多网络行为(比如网络游戏)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付出。如果在正常渠道无法满足青少年对上网的金钱付出时,就可能诱发他们采取非法的手段获取上网需要的费用。
由于网络依赖的个体已经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因此,专业的干预与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目前尚未有较为公认的针对网络依赖的干预措施。因此,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并提出了不同的干预措施和干预流程。综合当前的大量研究,对网络依赖的干预手段和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药物疗法(psychopharmacotherapy),心理疗法(psychological therapy)和综合疗法(combined treatment)。
(一)药物疗法
采用药物疗法的主要是部分临床精神科医生,他们倾向于将网络依赖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并尝试应用精神病药物对网络依赖进行干预。Atmaca报告了成功案例:一个23岁的医学院4年级的学生,表现出网络依赖和焦虑症状。他在治疗中应用了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外加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medication)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结果证明这一疗法改变了患者的网络使用行为,提高了他对网络使用的控制力,而且这一疗效在4个月后仍然能够维持。Dell'Osso等采用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尝试对19名网络依赖被试进行治疗。整个治疗持续19周,其中前10周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开始每天10mg,逐渐增加到每天20mg并维持10周。在接下来9周用双盲随机的安慰剂实验(一半被试继续服用药物;一半服用安慰剂)。结果表明,在前10周的治疗周期里,网络依赖群体的网络使用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第二阶段,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并无差异。han等尝试采用安非拉酮(bupropion)治疗网游成瘾,具体做法是第一周每天服用150mg,之后五周每天剂量300mg,结果显示这一治疗能有效改善成瘾症状,缩短上网游戏时间,降低网络渴求等。
综上,网络依赖的药物疗法在改善网络依赖症状和减少网络使用时间上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这一治疗方式务必谨慎使用,临床医生应该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相关药物。
(二)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针对网络依赖的治疗方法。这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最常用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在其他成瘾类型,比如毒品,物质滥用,赌博成瘾等的治疗过程中得到了广泛验证。因此,很多研究者尝试将其应用到对网络依赖的治疗中来。认知行为疗法每个疗程需要1~2个小时,通常要持续十几个疗程,数个月的时间(如12步认知行为疗法)。
总体来说,认知行为疗法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辨识危害,辨识由于不恰当网络应用所带来的成瘾症状;尝试控制,如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网络应用时间等;成功经验分享,与父母、同伴分享成功的经验;改变对网络的认知,认识到网络的多面性,尝试去处理网络相关内容;停止不恰当网络使用,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瘾行为并进行克制;其他问题。如学会制订学业计划,去参加能抑制网络滥用的活动等。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形式为个体咨询,由成年治疗者提供支持。多个研究证明认知行为疗法在网络依赖的干预中能有效改善成瘾症状,缩短上网时间,降低网络渴求等。
团体治疗分为学校和家庭两种情境。团体学校辅导主要是在学校情境中进行,参与者包括学生,学生的父母和老师等。每组6~10个学生,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学生的父母也需要参与,目的是让他们也加深对孩子网络依赖行为的认识;教师负责提供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内容,比如举行健康讲座、分析和讨论的工作坊,为治疗提供支持。家庭环境下的团体治疗建立在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之上,基于家庭成员间对家庭问题的分析和交流之上。它通过改善家庭成员间的交流行为、交流方式等来帮助个体克服网络依赖。主要活动包括:加深对家庭成员存在网络依赖问题的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能力的培训;父母与孩子之间开展对成瘾问题的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与训练;设置健康的家庭期望等。家庭和学校情境下的团体治疗都需要父母的参与,其目的在于促使父母认清孩子存在的问题,认清自己在子女网络依赖形成和戒断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父母的参与还会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程度,促进网络依赖的戒除。
(三)综合疗法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大量的临床干预将其与多种干预手段相结合,包括其他类型的心理疗法、药物疗法、物理治疗等。
Poddar等尝试将认知行为疗法与动机增强疗法(motivational enhancement therapy)相结合来治疗网游成瘾。这一方法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思考阶段(细致的访谈和案例构建);准备阶段(通过移情来诱发情绪激活);契约阶段(游戏行为修正,降低游戏时间,增加健康活动等)。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干预,被试表现出网游成瘾症状降低,学习成绩上升。
Santos等将认知行为疗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在为期10周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同时,给成瘾者每天服用氯硝西泮(Clonazepam)0.5mg和舍曲林50mg,发现这一方参与法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和网络依赖。多个研究尝试将认知行为疗法与服用安非拉酮(bupropion)相结合。因为网络依赖个体常伴随抑郁症状,对抑郁症状进行干预可以改善网络依赖。多个研究已经证明认知行为疗法和安非拉酮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网络依赖,特别是伴随着抑郁症状的网络依赖。
少数中国学者尝试将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网络依赖进行干预,发现它能显著改善网络依赖个体的焦虑状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体内的去甲上腺素起作用。有学者尝试将电刺激厌恶疗法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尝试建立上网行为与厌恶之间的条件反射,进而达到治疗网络依赖的效果。当然,这些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由于目前对网络依赖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同时网络依赖常伴随其他精神症状。因此,当前在网络依赖的治疗手段上,主流的趋势是采取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辅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