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概述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白天反复发作的无法遏制的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的全球患病率为0.02%~0.18%,我国患病率约为0.033%。

病因学

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hypocretin,Hcrt)神经元特异性丧失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与多基因易患性、环境因素和免疫反应相关。大量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0602和DR2/DRB1∗1501与发作性睡病关系密切,DQB1∗0301与发作性睡病易患性增加有关。感染和强烈心理应激可能促使本病提前发病。

发病机制

发作性睡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REM相关的睡眠异常,即在觉醒时突然插入REM,导致睡眠发作。脑干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中缝背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在REM睡眠和NREM睡眠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分别被称为REM“开”和“关”神经元,Hcrt的缺失使两者的平衡失调,导致REM的突然插入。此外“REM-开”神经元不仅对REM睡眠有启动作用,而且有侧支投射经延髓到脊髓抑制运动神经元,造成肌肉瘫痪,形成猝倒发作。

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Hcrt-1)的含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3rd edition,ICS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两型:①发作性睡病1型,即Hcrt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约占85%,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重要指标;②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为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降。

诊断标准如下:

1.发作性睡病1型的诊断标准

发作性睡病1型需同时满足:

(1)患者存在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

(2)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①有猝倒发作(符合定义的基本特征)。经过标准的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sleep onset 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s,SOREMPs)。推荐MSLT检查前进行夜间多导睡眠图(nocturnal Polysomnogram,nPSG)检查。nPSG出现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可以替代1次白天MSLT中的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②免疫反应法检测脑脊液中Hcrt-1浓度≤110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2.发作性睡病2型的诊断标准

发作性睡病2型需同时满足:

(1)患者存在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

(2)标准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且出现≥2次SOREMPs,推荐MSLT检查前进行nPSG检查,nPSG出现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可以替代1次白天MSLT中的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

(3)无猝倒发作。

(4)脑脊液中Hcrt-1浓度没有进行检测,或免疫反应法测量值>110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5)嗜睡症状和(或)MSLT结果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不足、OSAS、睡眠时相延迟障碍、药物使用或撤药所解释。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发作性睡病的确诊需结合客观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夜间多导睡眠仪(polysomnography,PSG)监测睡眠、血HLA分型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检查。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MSLT除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外,可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异常REM睡眠起始(sleep onset REM periods,SOREMPs)。 该检查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只有70%左右。常需在前夜多导睡眠仪监测睡眠之后进行,目的是保证患者在MSLT之前有充足的睡眠。另外,约5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的PSG显示夜间入睡后15分钟之内出现异常的REM睡眠,诊断的特异性达到99%。PSG睡眠呼吸监测还有助于发现共患的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或进行鉴别诊断。在MSLT检查前至少佩戴一周体动仪(actigraphy)并记录睡眠日志,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睡眠不足、倒班工作或其他昼夜节律睡眠紊乱,从而更好地判读MSLT的结果。

HLADQB10602阳性支持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但由于特异性不强,已不再作为诊断标准之一。近年来发现如患者具有典型的猝倒同时伴HLADQB10602阳性,99%可能存在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缺乏,不经过腰穿等创伤性手段获取脑脊液就可较准确预测并分型,从而统一患者的表型。

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1)≤110pg/ml或正常值的1/3可作为发作性睡病的确诊和分型标准。对伴猝倒的典型发作性睡病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95%以上;不伴猝倒者只有25%的患者存在CSF下丘脑分泌素低于110pg/ml。检查费用相对便宜,对难以承受MSLT检查费用(在国外较昂贵)、不能配合MSLT检查、应用精神类药物且检查前难以停药及部分诊断困难的病例有重要诊断价值。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发作性睡病患者首先需保持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控制体重、避免情绪波动、白天有意安排小憩以减轻症状。其次,应尽量避免较有危险的体育活动,如登山、游泳、驾车及操作机械等。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患者,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故应加强对本病的知识普及。

治疗药物主要包括3方面:中枢兴奋剂治疗日间嗜睡、抗抑郁剂改善猝倒症状、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夜间睡眠障碍。

1.中枢兴奋剂

目前比较推荐的是新型中枢兴奋剂,如莫达非尼(modafinil),主要通过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兴奋下丘脑食欲素能神经元等一系列过程达到催醒作用,常规剂量为每日200~400 mg。传统的中枢兴奋剂有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哌甲酯(methylphenidate)、安非他明(amphetamine);非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马吲哚(mazindol)、司来吉兰(selegiline)、咖啡因(caffeine)等。这类药物能促进突触前单胺类递质的释放和抑制再摄取,但长期应用需注意容易产生药物耐受和成瘾。

2.抗抑郁剂

治疗猝倒起效迅速,但停药后症状反弹。选择性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selective 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NaRIs)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

3.镇静催眠药物

可使用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及短半衰期苯二氮䓬类药物。氯硝西泮是治疗REM睡眠期行为障碍的首选药物。

4. γ-羟丁酸钠(gamma-hydroxybutyrate,GHB)

能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所有症状,疗效确切,药理机制尚不明确。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978-7-117-25124-2
神经病学,第8版,978-7-117-26640-6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