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夜间失眠症状和日间过度困倦的病史,特点是缺少明确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没有主要的睡眠周期,24小时的睡眠和觉醒周期是片段化的,睡眠至少被分为三个周期。最长的睡眠周期倾向于出现在凌晨2~6点之间,通常少于4小时。患者通常表现为孤僻和自闭,缺少维持正常睡眠-觉醒模式的外部刺激,如光照和结构性的日间活动。患者白天经常打盹。不规则的睡眠-觉醒型最常见的是与神经退行性病变有关,如重度神经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等),以及儿童期神经发育障碍。
由弥漫性脑病引起的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可能是内源性生物节律定时系统,或接受定时系统输出、管理睡眠和觉醒的系统损害,或两者共同损害的结果。对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其本身不能适应常规的社会和环境时间线索,出现频繁的夜间失眠和日间瞌睡。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易患因素,尤其当患者生活缺乏规律时。无认知障碍时,长期卧床和经常打瞌睡是该疾病的易患因素。可与慢性抑郁并发,也可见于独居的无职业者。神经退行性病变并发本病时,常有家族遗传倾向。
(1)行为治疗
是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基本治疗方法。限制患者白天打盹的次数和长度,尽量使患者在常规的睡眠时间去睡眠,逐渐重建规则的睡眠-觉醒周期,要求照料者督促患者严格遵守既定的睡眠-觉醒时间表,在规定的清醒期必须保持清醒。
(2)光疗
在晚上7~9点进行光疗,可能减少患者的夜间活动,改善睡眠-觉醒周期。
(3)褪黑素
可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觉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