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偏执性精神障碍
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paranoid disorders)是指一组病因未明,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若存在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病程演进缓慢,患者可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通常是在性格缺陷的基础上遭遇社会环境因素中的应激性事件后发展而来。患者多具有偏执性人格特征,包括固执偏见、敏感多疑、自我中心、人际关系差、易将别人的行为误解为有敌意或轻视的含义。
Kraepelin描述妄想症是第三种形式的精神病,区别于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妄想是慢性,涉及自我的和系统化的,同时不伴有早发痴呆症状。Kraepelin等认为偏执状态最易发生于病前是偏执性人格的人。妄想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偏执型人格障碍发病的风险增高。
遗传因素与本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妄想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家系关系尚不清楚,然而,在家族调查中表明妄想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是彼此独立的。持久妄想性障碍患者家族成员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0.6%)要明显低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族成员(3.8%)。而持久妄想性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发生率(4.8%)要明显高于内科疾病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但其精神分裂症、分裂样人格障碍、情感疾病的发病率并无增加。Miller调查了400例有明显偏执观念患者的家属,2%曾患偏执性精神病。徐韬园报道30例偏执状态患者中2例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患妄想障碍的风险增加了,但妄想障碍的亲属患精神分裂症或分裂型人格的风险并未增加。基因连锁分析研究发现,HLA-A∗03基因与妄想性障碍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存在明显关联。
结构性MRI研究提示,妄想障碍的老年患者存在类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室扩大。这两组患者在眼跟踪测试中也有类似的异常。生化研究提示,妄想障碍与多巴胺能活动亢进有关。关于妄想障碍与多巴胺基因多态性关联的研究尚无一致性的结果和结论。
认知和实验心理学认为,妄想障碍患者倾向于选择性地提取现实中可获得的信息,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做出结论,并且不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意图和动机。尽管做出可能性结论所需要的资料明显缺乏,但这丝毫不影响妄想障碍患者对自己所作结论的确信程度。
Freud指出,偏执症状来源于防御机制的否认和投射。从精神动力学的观点看,偏执被认为是对可能威胁到患者自尊或自我的应激或挫折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此外,社会隔离也与其发生有关,犯人、难民或移民都容易产生偏执。
通常妄想性障碍的患者很难主动就诊,更不愿意服药治疗。医生需要先就患者的整体情况与患者商讨,尝试改善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不适,鼓励患者寻求帮助,减少伤害性行为,这些工作有利于与患者达成初步的合作,为患者接受系统抗精神病药治疗做准备。
妄想性障碍的首选治疗是抗精神病药治疗,目前缺乏抗精神病药治疗妄想性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病例报告显示药物治疗有显著效果,但多数患者的症状无法完全消失,因此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症状,降低精神症状对心身状况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均可减轻妄想性障碍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多对治疗疑虑,故药物选择和初始剂量需仔细权衡不良反应和获益,以免早期出现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反感,造成治疗的中断。治疗过程中缓慢增加药量使得患者能够耐受药物,剂量和疗程应个体化。有报道显示长效抗精神病药注射针剂也可以适用于妄想性障碍的患者。心理干预常配合药物治疗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可以给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和治疗方面的家庭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建立医患联盟,可以教育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不要就妄想观念的内容与患者辩驳,鼓励家庭以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为主要目标。
此病病程多为持续性,部分患者可终生不愈。有些患者年老后由于体力和精力的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少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有较好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