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非器质性遗粪症
非器质性遗粪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nonorganic ecopreses

概述

非器质性遗粪症(nonorganic ecopreses)也是儿童排泄障碍之一。根据ICD-10诊断标准非器质性遗粪症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和青少年的其他行为与情绪障碍,定义为反复随意或者不随意的在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认可的地方大便,大便的物理性质通常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可以是正常婴儿的大便控制异常的延伸,也可以是在学会控制大便之后又丧失该技能,还可以是在大便控制正常的情况下故意在不适当的地方大便。DSM-5则将其归为排泄障碍,其中特别强调了4岁或者相当于4岁的发育水平的要求,以及上述不适当的排便情况至少持续3个月,且每月至少发生一次。无论哪个诊断系统,一般将非器质性遗粪症定义为4岁以上或智龄相当于4岁的儿童连续三个月每月至少一次地反复出现不自主的或者故意在不适当的地点排大便,而此种情况并不是应用缓泻剂等物质或者躯体疾病所导致。

世界范围内,该障碍的患病率为1.5%~7.5%,男孩的患病率高于女孩,有研究显示男孩的患病率比女孩高3~4倍。2005年的研究显示5~6岁年龄组患病率为4.1%,11~12岁年龄组患病率为1.6%。我国青岛市进行的功能性遗粪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4~5岁儿童功能性遗粪症的患病率为2.23%,其中男童患病率为1.46%,女童患病率为3.14%,女童患病率高于男童。

病因学

非器质性遗粪症病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排便训练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生理学因素等因素,或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理学因素

目前非器质性遗粪症患儿的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研究主要针对便秘和溢出性失禁的生理学基础。非器质性遗粪症患儿存在直肠肛门功能的紊乱,如有研究表明75%的非器质性遗粪症患儿在排便过程中都会出现肛门痉挛,即排便过程中肛门外括约肌不能松弛,从而影响正常排便。也有研究表明便秘在非器质性遗粪症的儿童中十分常见,便秘、肛门外括约肌痉挛、肛门直肠感觉运动机能异常与非器质性遗粪症关系密切。便秘引起粪便滞留和嵌塞,导致粪块上方液体样粪便的蓄积并产生较大的压力,使液体样粪便从嵌塞的粪便周围渗漏流出。因粪便流出,儿童试图通过收缩肛门来控制不自主排便,这一行为又会进一步加重粪便的滞留。与此同时由于粪便滞留,直肠扩张,儿童肛门直肠的感觉运动机能逐渐出现异常,从而使儿童无法产生排便的意识,并可能丧失粪便通过肛门的知觉。长期的便秘导致肛门内括约肌的敏感性和收缩力下降,使儿童控制大便能力下降,造成大便的渗漏流出,造成非器质性遗粪症的问题。

(二)排便训练不良

非器质性遗粪症与儿童的不良排便训练有关。过早过晚或者过于严厉的排便训练都会导致儿童出现排便功能的紊乱,从而出现大便失禁或在不适当地点大便的情况。一般来说,儿童在24~30个月才开始在生理、认知等多个方面具有足够的机能进行排便训练。过早的排便训练通常会有较高的失败率,往往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挫折感,而失败和挫折感会导致家长在训练孩子排便行为时情绪急躁或态度严厉,这些都有可能使患儿对厕所产生恐惧、回避或对排便行为产生拒绝。患儿可能会因此在不适当的地点排大便,如:便于裤中,或非厕所的地点。另一方面,患儿的恐惧、回避和拒绝排便可能产生长期便秘,又有可能导致粪便的大量滞留,由此导致患儿出现伴有便秘和粪便溢出的大便失禁。

(三)心理社会学因素和环境因素

继发性非器质性遗粪症与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关系更加密切。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应激,如:母子分离、父母离异、同胞竞争、学校开学、遭受自然灾害、性侵犯、性虐待等可能与部分患儿的发病有关。因此,已经能够良好控制排便的儿童却在不恰当的地方排便,可能是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即应激状态下出现的片断的行为瓦解和退化。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即对于照料者的违抗和报复。

家庭环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良与非器质性遗粪症的发生均有一定关系,例如严格的、追求完美的父母;疏远的父亲和神经质的母亲;家庭环境不和睦;家庭暴力等等。精神动力学派认为非器质性遗粪症与母子关系或者通过自我刺激肛门获得快感的心理症结有关。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心理行为治疗

遗粪症的治疗目标:消除遗粪症状,建立独立适当的排便行为,并且解决患儿共存的情绪和行为其他问题。

对于不同类型的非器质性遗粪症,可根据患儿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对于存在便秘和溢出性失禁的非器质性遗粪症,治疗主要包括:①对父母的教育。帮助父母正确认识疾病,改善养育方式和亲子关系;②保持肠道通畅。可以通过坚持服用缓泻药、饮食调整和增加儿童膳食中纤维素和水的摄入量、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等方法保持肠道通畅;③排便控制训练,建立良好的排便行为。

行为治疗是非器质性遗粪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帮助患儿消除不适当行为,建立在规定地点独立大便的良好行为。可以运用系统脱敏法消除患儿对于如厕的恐惧;定期进行如厕训练:每天定时让患儿如厕坐马桶3~5次,每次3~5分钟。在训练过程中,应运用正性强化法对患儿配合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逐渐帮助患儿建立躯体感觉和如厕坐马桶大便之间的联系;④必要的心理治疗。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消除不利的心理社会因素,对改善患儿症状有所必要。通过家庭指导和治疗减少患儿的家庭冲突,改善紊乱的家庭对患儿症状的影响,从而减少儿童的遗粪症状。

对于无便秘和溢出性失禁的非器质性遗粪症,治疗原则主要包括:①教育家长进行恰当的排便训练:特别强调家长非斥责的态度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家长对患儿每日排便情况记录,并结合适当的奖励,以建立良好的排便行为;②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改善患儿的情绪问题行为;③促进患儿对于排便控制的自我管理。一方面让患儿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同时,当患儿出现大便失禁时,让患儿自行清理大便失禁所造成的不良结果,例如:洗澡、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取消患儿享有某项所喜爱活动的资格,以提高患儿的自我监控能力,减少遗粪症状。

(二)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排便时存在动力学异常(如肛门括约肌痉挛)的儿童,可以帮助患儿学会在排便时放松肛门括约肌,缓解非器质性遗粪症症状。有大量的研究提示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有效治疗非器质性遗粪症,生物反馈疗法至今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助的治疗方法,广泛地用于非器质性遗粪症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少数个案报道显示精神药物对于非滞留型遗粪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丙咪嗪能够有效改善非器质性遗粪症的症状,剂量相对较低,为25~75mg/日,服药后几天—两周内起效。还有个案报道,阿米替林有效治疗一例6岁非器质性遗粪症儿童。也报道显示一些ADHD儿童合并非器质性遗粪症患者,利用托莫西汀治疗后遗粪症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与此同时,由于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加重便秘症状,因此,在滞留型非器质性遗粪症的治疗中不建议选择上述药物进行治疗。也有个别的个案报道,针灸、按摩和中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对于非器质性遗粪症的治疗十分重要,对于存在便秘和溢出性失禁的患儿更是如此。有研究显示在接受行为治疗、肠道排空及缓泻药或大便柔软剂维持治疗的患儿中,症状完全缓解率为63%;而在仅仅接受行为治疗的患儿中,症状完全缓解率为43%。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978-7-117-25124-2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