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心理发育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期的较为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其中,广泛性发育障碍是心理发育障碍中症状涉及领域最多、临床表现最为复杂、功能损害最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或autistic disorder)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疾病,该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及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儿童孤独症首次报道于1943年。美国医生Leo Kanner报道了11个病例,指出了他们极端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言语发育迟缓、失去了用言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游戏活动单调、重复等共同特点,并首次将该障碍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但是直到 20世纪70年代,该障碍才逐渐被认识到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并于1978年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但ICD-9仍将该障碍归于起源于童年的特有的精神病之中。1980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首次将该障碍与儿童精神病分离开来,提出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一概念和分类,儿童孤独症是其亚型之一。此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DSM-Ⅲ-R)及第四版(DSM-Ⅳ)一直将该障碍归于广泛性发育障碍,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也将该障碍归于心理发育障碍这个大的分类类别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之中。
自20世纪80年代末,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这个疾病名称开始出现,并日益广泛使用。孤独症谱系障碍被用于涵盖具有典型或不典型、全部或非全部孤独症特征的所有病例,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诊断标准,有学者将其等同于广泛性发育障碍,多数学者认为主要包含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未在他处注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S)。201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颁布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DSM-5中,广泛性发育障碍及其亚类不复存在,而代之以孤独症谱系障碍。与此同时,DSM-5提出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具体诊断标准。与DSM-Ⅳ广泛性发育障碍诊断标准相比,DSM-5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相对严格,因此不能够完全涵盖以DSM-Ⅳ诊断标准诊断的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和PDD-NOS病例。有Meta分析显示,使用DSM-5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对DSM-Ⅳ诊断标准诊断的患者进行诊断,孤独症减少22%(16%~29%),Asperger综合征减少70%(26%~94%),PDDNOS减少70%(55%~82%)。
我国对儿童孤独症认识较晚。1982年,陶国泰教授首次报道了4例孤独症患儿。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CCMD-2,1989年)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此后在我国,关于孤独症临床特点、诊断评估、病因、干预方面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
孤独症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之所以较晚,原因之一在于早期研究显示该障碍的患病率较低(0.2‰~0.4‰)。但是近年来该障碍的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多数研究报道在1‰以上。2005年Fombonne综述了14个国家40年间所做的34项调查结果,保守估计孤独症的患病率为1.3‰。如果以DSM-5之前的孤独症谱系障碍为调查疾病,则患病率升高更为显著。2002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监测数据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为1/150,2010年及2012年的监测数据则均为1/68。在我国,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尚不充分。2013年一项对我国25个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的meta分析显示我国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18‰,另一个系统综述显示约为1.28‰。2013年一篇系统综述报道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为2.45‰。目前,孤独症是导致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最大病种。在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 1.10‰,约为 11.1万人,其中36.9%由孤独症所导致。
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之所以日益增高,原因尚不清楚。除公众意识增强、诊断水平提高外,有学者认为环境因素也发挥一定作用,此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男性更易罹患,既往研究报道在孤独症儿童中,男女比例为1.33~16∶1。虽然女性孤独症患儿相对少见,但有研究报道,女性孤独症患儿症状往往相对较重,而且更易合并癫痫。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城市农村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但也有研究报道,城市儿童患病率更高。我国研究报道,男、女性患病率及城市、农村患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既往研究提示该类疾病与脑神经发育相关,因此,DSM-5将该类疾病归属于神经发育障碍。该类疾病是一个遗传因素为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自1980年以来,无论家系调查、细胞遗传学研究,还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均显示儿童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与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密切,遗传度高达80%~90%。家系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同胞罹患该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2%~5%的孤独症患儿同胞患有孤独症;双生子研究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30%~90%)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0~30%);细胞遗传学研究中所有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的异常在孤独症患儿中均有报道,其中,报道较多的是15q11-q13的重复、缺失和倒位和7q22-q23区域的易位。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则表明数百个基因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这些基因主要与脑发育相关(脑神经元分化和迁移、突触形成、神经递质及电信号传递等),如:RELN、SHANK3、NRP2、NLGN、NRXN、FOXP2、WNT2、OXTR、GABAA、UBE3A、ATP10C、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GLUR6、DBH、ADA2等,但这些基因都是微效基因,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个多基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机制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生有关,另有约200个新突变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虽然基因突变少见,但是其致病效应较强。
总之,已有研究均表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是一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但是,遗传因素如何导致该类疾病,易感基因的功能及其表达异常对脑发育有何具体影响,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症状间存在何种联系,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导致该疾病,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目前研究显示,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在脑结构研究方面,研究显示部分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小脑发育不良、脑干缩小(包括中脑、脑桥、延髓)、杏仁核缩小、胼胝体缩小、海马缩小、侧扣带回缩小、整个大脑体积增大、侧脑室扩大、尾状核体积增加等。随访研究则表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脑发育轨迹不同于正常对照,在幼儿期,出现脑的过度生长,主要在额叶皮质、颞叶皮质、杏仁核,脑体积大于同龄正常发育儿童;但是随后脑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在6~8岁时脑体积增大消失之后,脑体积则逐渐小于正常对照。静息态及基于任务刺激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表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多个脑区的功能、功能连接及脑神经网路的异常。meta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在完成视觉任务时,丘脑、额内侧回激活增强,扣带回、枕叶激活减弱;在完成听觉语言任务时,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小脑山坡(left declive)激活增强,双侧额上回激活减弱;在执行简单社会任务时,双侧颞上沟激活增强,左侧梭状回、右侧枕下回激活减弱;在执行复杂社交任务时,左侧额下回、左侧前、后中央回、左侧颞上沟激活增强,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顶下小叶激活减弱。此外,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还存在由颞上沟、梭状回面孔区(颞枕区下部)、杏仁核组成的面孔处理系统的功能失调(颞上沟处理目光注视相关的社会交流信息,梭状回面孔区与面孔的辨认和识别相关,杏仁核处理面部表情的社会意义)及由右上顶下小叶和额下回组成的与社会认知相关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异常。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脑白质发育也存在异常,包括连接不同脑区的白质及胼胝体异常。神经病理学研究则发现孤独症患儿双侧边缘系统神经细胞体积缩小,充添密度增加;在新小脑,浦肯野细胞不同程度缺失,部分伴有神经胶质增生的颗粒细胞缺失;脑干发育异常,面神经核和上橄榄体几乎完全缺失;海马和杏仁核存在细胞学异常等。
(三)神经生化因素
在各种神经递质中,有关5-HT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研究相对多,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包括:约1/3的孤独症患儿血5-HT水平增高,而且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患儿的亲戚中;在孤独症患儿中,5-HT前体色氨酸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但血清5-HT浓度没有显著差异;孤独症患儿皮质和丘脑的5-HT合成减少;孤独症患儿的5-HIAA水平与对照比没有显著差异等。还有研究报道孤独症患儿母亲的血浆5-H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母亲,但研究结果不一致。
5-HT与儿童脑发育密切关系。除了作为一种神经递质,5-HT对脑发育具有神经营养因子样作用,还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调控免疫反应。5-HT系统的异常可能引发神经免疫反应,导致神经元连接的缺陷,使个体出现行为异常。
除5-HT外,还有学者探讨了多巴胺(DA)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间的关系,但是除个别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脑脊液中DA代谢产物高草香酸(HVA)水平增高外,多数研究均未发现孤独症患儿脑脊液中DA代谢产物(HVA)水平的增高。因此,DA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近年来,因催产素与人类社交行为相关,有关催产素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血浆催产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但也有研究显示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部分研究显示血浆催产素水平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症状相关。
除5-HT、DA、催产素外,还有研究发现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GABA与谷氨酸间的失衡。对孤独症患儿脑脊液中β内啡肽水平进行研究,未能得到一致结果。
(四)免疫学因素
既往研究显示部分孤独症患儿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其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补体C4B蛋白的水平明显下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孤独症患者存在针对髓鞘蛋白、轴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自身抗体。尸检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脑内长期存在进行性的神经炎症,局部脑组织(如扣带回、颞中回等)的固有免疫细胞处于明显激活状态。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脑脊液中免疫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自身抗体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有学者提出免疫炎性假说,即由于中枢神经的炎症,导致脑神经发育障碍,引发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
(五)母孕期不利因素
目前有研究显示,母孕期不利因素是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母孕龄高,母亲怀孕时父亲年龄大,母孕期有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吸烟、服用某些药物、羊水的胎粪污染、胎位异常、情绪不稳、宫内窘迫及出生时有难产或早产、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有研究显示,母孕龄≥35岁时,子代患孤独症的风险是母孕龄25~29岁者的1.3倍;母怀孕时,父亲年龄≥40岁,子代患孤独症的风险是父亲年龄25~29岁者的1.4倍;两个年龄较大的父母生育的第一胎患孤独症的风险比母孕龄20~34岁、父年龄<40岁者高出3.1倍。
除以上因素外,还有研究发现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氧化应激过程的异常。还有学者探讨肠道菌群、重金属、空气污染等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间的关系,但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综上所述,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个与遗传关系非常密切的因素,环境因素也增加个体患病风险。该类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但具体机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治疗原则
1.早诊断、早干预
因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个严重影响患儿社会功能的慢性疾病,而早期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该障碍,需早诊断、早干预。通常来说,患儿2岁前,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家庭干预;2岁后,可进行医院、专业机构、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系统干预。
2.选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被用于治疗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但许多治疗方法尚缺乏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部分治疗方法被日益充分的研究所否定。因此,在进行治疗前,应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选择具有良好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3.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因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不仅存在发育方面的广泛落后,也存在情绪行为的异常,并可能存在共患病,因此,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如:教育训练、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对患儿进行综合系统干预。
4.坚持长期治疗干预
因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为长期慢性、甚至持续终生的疾病,因此,应坚持长期、持之以恒的治疗干预,从而促进患者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改善其社会功能和适应,减轻家庭的负担,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
1.教育以及行为途径的干预训练
在现阶段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生物技术途径的干预还乏善可陈的局面下,面对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教育以及行为途径的干预训练是当下最主流的基础康复措施。美国国立孤独症中心(National Autism Center)在2015年发表的国家标准工程二期数据报告(National Standard Project,Phase 2)中,提供了干预者需要注意培养和增进的10类行为技能以及4类干预者通常需要减少的问题行为或有挑战性的行为。而这些需要增进或者减少的目标行为,是所有干预者都应作为干预目标而追求的。
干预者可能希望增进的十大类行为技能(发展技能)包括以下几种。
1)人际交往能力:这些目标包括与一个或者更多个体互动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联合注意或共同注意的能力(joint attention),友谊的建立和维护,社会或假扮游戏,社交技能,社交投入以及社会性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参与适当的小组活动的能力。
2)沟通技能:包括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向交流伙伴传递与分享体验、情感和信息的技能,也包括影响交流伙伴的行为的技能以及理解交流伙伴意图的能力。关键点包括但不限于提要求的能力,命名的能力,语言理解,启动和维持对话,寒暄或打招呼,非言语的交流,言语表达,语用、语法与构音,叙事能力等。
3)学习的准备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但不限于模仿能力,听从指令的能力,安坐的能力,对环境声音的选择性注意能力。
4)动作技能:精细运动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剪东西、着色、书写、打字、穿珠子等;粗大运动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坐、立、行走、抛接球等。
5)个人自理/自立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吃饭、穿衣、睡觉、刷牙、洗脸、如厕、接电话、家庭或者社区范围内的常规活动、管理时间与钱、以及自我激励。
6)个人游戏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能够独立地功能性使用玩具玩耍,社会性游戏能力属于人际交往领域。
7)学业技能:与上学或者学前准备有关的行为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学前活动(比如排序,颜色、字母、数字的识认等),反应流畅性,反应潜伏期,读、写、计算、科学、历史,以及应试技能。
8)高级认知功能:这些目标涉及社会领域之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比如对热点问题了解别人的观点,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智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记忆,执行功能技巧,组织技巧,以及心灵理论任务等。
9)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体现为为实现目标而对自我行为进行调整的能力。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坚持的能力,努力的付出,任务流畅性,转移注意的能力,依从计划的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及自我激励,时间管理以及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
10)第10类是体现上述能力结果的一个变量,也就是其个人安置的情况,是跟随主流儿童,还是在特殊机构,还是局限在家庭内生活。它本身并不代表一个技能。(注:该类在美国国家标准工程报告里列在第8位)。
干预者可能希望减少或者消退的四大类问题行为或者挑战性行为包括以下几种。
1)影响到患者心理-教育需求的普通症状。
2)问题行为,一般表现为攻击、破坏、自伤或者其他与社会以及环境不相适应的行为;
3)局限的、重复的、非功能性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4)感觉或情绪失调节的行为,包括焦虑、抑郁、感觉过敏等。
针对上述在孤独症教育干预过程中,所需要增进的行为技能和希望减少的挑战行为,目前最主流且循证依据比较充分肯定的是以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为基础的行为途径的干预措施,下面就最基本的教学技术做一介绍。
1)回合试验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DTT):国内有多种翻译,比如离散式试验教学,分离式试验教学,离散单元教学等等。回合试验教学完整套路包括以下六个阶段:摸底-主体试验教学(阶段)-单一呈现教学(阶段)-随机轮换教学(阶段)-扩展试验教学(阶段)-维持阶段。因项目自身特点和儿童发展能力的不同,训练中某具体项目未必完全覆盖所有阶段的训练,但是,训练的趋势和方向是递进的,前一阶段必然是进入下一阶段的基础。违反这个趋势和方向的训练必然会有更多的挫折和反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干预者发出学习指令,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并辅以从高到低的辅助教学技术帮助学习者做出正确的行为或辅以从低到高的错误矫正程序帮助学习者矫正错误的行为反应),根据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干预者给予强化或者消退学习者的行为措施。回合试验教学比较适合简单桌面的认知教学,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较多的表现在行为上的认知概念,并做好学前准备的各项基础技能。
2)串联行为教学:又称行为链(chain behavior)教学,适合比较复杂的、由一连串的行为动作综合的行为认知概念的教学。一般与自理、自立能力相关的生活能力或者生存能力的项目,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比如刷牙、洗脸、穿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甚至购物等。串联行为教学按照辅助撤出的顺序,又可以分为顺序法(撤出辅助的顺序与从事该行为链的行为顺序一致)和倒序法(撤出辅助的顺序与从事该行为链的行为顺序相反)。以洗手为例,洗手由打开水龙头-冲手-打洗手液-再冲手-关掉水龙头以及擦干手等6个步骤完成。每次教学首先创造在生活情景下需要洗手的教学机会(比如玩捉迷藏游戏以后用脏手去拿水果吃),然后发出“去洗手”(或“洗手以后才可以吃”)的指令,随后辅助孩子完成所有洗手的步骤,让他吃到水果。
3)自然情景下教学:又称为随机教学(Incidental Teaching),是与桌面的回合试验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技术,强调需要教育者善于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情景中去发现、创造和利用各种自然的教学机会。比如,在孩子面前吃他最喜欢的食物,在他产生要吃的要求以后,以适当的辅助教学技术教会他表达这个要求的沟通手段(点头,手势或者语言)。关键反应训练(或者关键反应教学)是该类方法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技术之一。
针对需要减少的挑战性行为,尤其是问题行为,首先应该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通过评估,了解维持问题行为的功能所在。在了解问题行为的功能以后,再采取针对性的、一般是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或者消退问题行为。
针对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一般分为三种:间接方法,主要通过量表调查,围绕问题行为发生的背景-行为-结果进行信息收集,了解问题行为发生的前后序贯联系,为问题行为的功能提出假设性的意见线索;直接方法,就是在问题行为可能发生的实际背景下直接观察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试验法,就是通过间接方法和直接观察方法所形成的关于问题行为的功能假说通过试验的方法进行验证。一般在临床实践上,采用前两种方法就已经足够。后者主要为发表同行审议的科研文章所需要。
如果找到了问题行为的功能,那么,减少或者消退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就有了针对性,主要针对问题行为的功能,或者是该问题行为之后不再出现它原有的功能(消退),或者树立一个新的被大家接受的行为目标,该行为与问题行为拥有同样的功能,我们强化新的目标行为,问题行为也会减少或者消失;或者我们改变引发问题行为的关键背景变量,使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因此,在发现或者找到问题行为的功能以后,针对问题行为的干预就是针对问题行为功能的综合性干预措施。
2.药物治疗
尽管尚没有药物能够明确有效地改善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和交流障碍,但是既往研究已表明,精神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存在的情绪行为异常,如:情绪不稳、易激惹、自语、自笑、过度活动、刻板重复行为、自伤及攻击行为等。因此,当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明显的情绪行为异常时,如行为治疗无效,应及时予以精神药物治疗,以改善患儿的情绪行为症状,同时也为教育训练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使用精神药物时,应遵从以下原则:①权衡利弊,根据患儿的年龄、症状、躯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药物。一般情况下,学龄前儿童不建议使用精神药物。②做好知情同意。③低量起始,根据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增加药物剂量;达到理想疗效后,可连续服用6个月,然后逐渐减药,并视情决定是否停药。如停药如症状反复,则需继续服药治疗。④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⑤同时进行其他形式的治疗干预,如:教育训练、行为治疗等。
常用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的药物如下:
(1)抗精神病药
在新型抗精神病药问世之前,传统抗精神病药中的硫利哒嗪、氟哌啶醇、舒必利在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异常治疗中使用较多。其中,氟哌啶醇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研究最为广泛。在研究中,患儿最小年龄为 2.6岁,剂量为0.5~4mg/日,最适宜剂量为0.8~1.1mg/日。该药可改善刻板、退缩、攻击、多动、对物体的非正常依恋、坐立不安、违拗、发怒、情绪不稳等,对社会交往也有增进作用,还可促进患儿的学习。该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度镇静、急性肌张力障碍、易激惹。长期服用,可出现体重增加、撤药性运动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目前,传统抗精神病药使用明显减少。
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的问世,新型抗精神病药日益广泛地用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在各种新型抗精神病药中,利培酮是研究最多并首个(2006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5~16岁孤独症儿童易激惹的药物。已有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该药能够有效治疗患儿的多动、坐立不安、节律性运动、情绪不稳、易激惹、发脾气、重复行为、攻击或自伤行为,还有报道患儿的社交行为也有进步。在这些研究中,利培酮剂量范围为0.5~3.5mg/日,大多数患儿耐受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部分患儿出现轻度镇静、食欲增加、疲劳、困倦、头昏、流口水、闭经,个别患儿出现激越、发脾气、攻击和轻度的静坐不能。阿立哌唑是第二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6~17岁孤独症儿童易激惹的精神药物。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该药具有和利培酮相似的治疗作用,患儿对该药耐受良好,发生率>10%的不良反应为镇静、疲劳、流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食欲增加。目前研究显示,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易激惹,疗效无显著差异。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奥氮平、喹硫平具有与上述药物相似的疗效,但研究相对少,且多为开放性研究,故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2)抗抑郁药
已有研究表明该类药不仅可以改善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情绪,缓解强迫症状,也可改善患儿的刻板重复行为、自伤及攻击行为等症状。其中,有关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的研究相对多。但相关研究中,开放性研究相对多。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对药物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少数患儿出现行为方面的激活,或镇静、失眠、恶心等不良反应。
(3)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
对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常常存在的过度活动和注意障碍,可考虑选择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时,可参照该类药物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的剂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具体参见相关章节。已有研究表明,哌甲酯、托莫西汀均可改善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多动和注意障碍,但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对该类药物的治疗反应弱于单纯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对该类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单纯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差。因此,应特别注意监测及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可乐定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该药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6~17岁儿童少年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我国CFDA批准该药用于治疗抽动障碍。因此,对于伴有注意缺陷多动症状或抽动障碍的孤独症患儿,也可考虑选择该药进行治疗。用药方法可参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抽动障碍中有关内容。除了有效治疗多动与抽动症状外,还有初步研究显示,该药可改善睡眠,减少情绪不稳和攻击行为,不良反应较小,主要为镇静、困倦、疲劳。但应进一步研究探讨。
(4)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
各种促进和改善脑细胞功能的药物均可用于治疗儿童孤独症,如:吡拉西坦、脑活素、赖氨酸及一些益智中药等,但是这些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应使家长对该类药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对该类药物的疗效有一个合理的期待。
(5)其他药物
1)纳洛酮
该药是一种阿片受体阻滞剂,剂量一般为 1mg/(kg•d)[0.5~2.0mg/(kg•d)],文献报道中用于3岁以上儿童。既往研究(部分是双盲对照研究)表明该药可以减轻多动,改善注意力,减少易激惹、攻击行为及自伤行为。但关于该药治疗孤独症核心症状的疗效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无效。因此,应进一步研究探讨该药治疗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该药不良反应较小,主要是一些一过性的、轻度的行为方面的变化。
2)催产素
近年来,关于催产素治疗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日益增多,Antonio Preti对既往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显示催产素可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情感认知和目光对视,不良反应轻微。也有患者用药后坐立不安、易激惹、精力增加。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此外,还有研究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等治疗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初步研究显示有效,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3.家庭指导和支持
因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个长期慢性、对患儿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的疾病,因此,加强家庭支持,同时使家长能够有能力在家庭中促进患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为此,需加强以下工作:①家长的心理支持和指导:通过家长的心理支持和指导,使家长能够面对现实,保持情绪的稳定,以积极的心态生活。目前,全国各地已成立多个孤独症家长自助团体,这些自助团体对家长间的相互支持、对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起了重要作用;②疾病知识的教育:通过疾病知识的教育,使家长了解该障碍,从而更好地理解患儿的症状,并对患儿所需的医疗、康复等服务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对患儿的预后有一个相对现实的期望,并能够正确地寻求各种资源对患儿进行治疗和训练;③教育训练等方面的指导:通过教育训练等方面的指导,使家长掌握照管、教育训练患儿及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与医生、老师较好地配合,使患儿在家庭中得到教育训练和行为治疗。
4.其他治疗方法
(1)感觉统合训练
目前研究显示,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常常存在感觉统合失调,且失调程度较重,因此,可考虑选择感觉统合训练予以干预。目前有研究表明感觉统合训练不仅可以改善孤独症患儿感觉方面的异常和感觉统合的失调,还可以减少患儿的过度活动,提高患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增强注意力,并促进患儿言语、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但是,既往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系统综述也没有得到肯定的疗效。因此,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2)听觉统合训练
法国医师 G.Berard于20世纪发明了听觉统合训练仪和听觉统合训练方法,该方法通过让受试者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的失调,并刺激脑部活动,达到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该方法用于4岁及以上的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既往有研究报道该训练方法可有效改善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言语、交往、情绪及行为异常,但系统综述并没有能够确定该训练方法治疗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有效性,故其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3)其他治疗方法
Russell Lang系统综述了体育锻炼对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结果显示可减少刻板、攻击、自伤、课堂中的破坏行为;增进注意力和对问题的反应及反应的正确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目前,有关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补充或替代治疗研究报道较多。关于饮食治疗,系统综述显示去麸类、去酪蛋白饮食对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并无疗效,所以建议只有在患儿对某种食物过敏或食用某种食物后出现明显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反应时,进行饮食调整。关于高压氧仓治疗或螯合治疗等,系统综述均否定了其有效性。关于Omega 3、维生素、补充益生菌等治疗,还缺乏充分循证依据证明其有效性。
目前有关rTMS、音乐治疗、动物辅助疗法、基于计算机或机器人的辅助疗法、中医疗法(针灸、按摩等)治疗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