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hildhood-onset fluency disorder
中文别名 :口吃
儿童期流畅性障碍(childhood-onset fluency disorder)又称口吃(stuttering),是一种表现为言语流畅性或节律异常的口语障碍,特征为频繁地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频繁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讲话节律紊乱。童年早期出现一过性言语流畅性变化很常见,童年晚期乃至成人也可存在。只有当严重程度足以妨碍讲话的流畅性时,才被视为一种障碍,言语的流畅性会妨碍儿童的学业、职业成就和社会交往。
儿童期流畅性障碍的流行病学结果往往与种族、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相关,研究者所报道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多数的研究显示儿童期流畅性障碍患病率在1%左右,儿童发育早期患病率约为5%,其中约75%的患儿能够自愈。80%~90%的个体起病于6岁之前,起病年龄范围在2~7岁。男性口吃患者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1,即便是年幼的儿童,男童的患病率也高于女童,男女比例约为(1~2)∶1,女童更容易在成年前自愈,使得成年期男女患病比例达5∶1。成人口吃的患病率小于1%,其中80%为男性。纵向研究显示,65%~85%儿童期言语流畅障碍可以康复,8岁时言语流畅障碍的严重程度可以预测康复或持续到青春期及以后(DSM-5,2013)。
1.遗传因素
口吃有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有较高的患病率。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口吃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某种遗传性状(如言语脑功能区的结构等)与口吃的发生有关,多基因多水平的遗传是目前对口吃与遗传关系的主要理解。
2.大脑器质性因素
围产期大脑受损,产前、产时或产后的理化损伤是导致口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脑半球、基底节或前额叶受损或退行性疾病也与口吃的发生有关。影像学研究表明,口吃患者讲话时,特别是出现口吃时,大脑右半球某些区域,活动明显增多,特别是右侧岛盖额部和右侧岛叶,而左侧皮质听觉区活动减弱。口吃患者存在大脑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回路有效连接的改变和解剖学异常。
研究发现左利手儿童口吃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在左右手转换后不久即发生口吃,因而提出口吃是脑的不完全或非典型侧化所致。
3.发音器官受损
有学者认为口吃的发生可能与发音器官异常有关,如呼吸肌、咽喉部器官的功能异常。
4.社会心理因素
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有邻居或同学患有口吃,儿童因为好奇而模仿,最终可能形成习惯而发展成口吃。家庭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在儿童语言能力的发育过程中,父母给予过多的批评和压力,导致儿童言语表达迟疑或停顿而出现口吃或口吃加重。家人说话速度快,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会给儿童造成说话的压力形成口吃。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复杂的语法、长时间的发音均可增加口吃的频率。有学者对8~12岁的儿童研究显示,说双语的儿童较说单语的儿童有更高的口吃风险,并且更难自愈。
心理因素对口吃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部分儿童是在急性应激性障碍或慢性精神创伤后出现口吃。
1.语言训练
(1)放慢语速
让患儿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是否口吃都应该让说话的节奏、速度放慢。先指导患儿以很慢的速度说话,掌握好以上发音技术,循序渐进,最后过渡到接近正常语速。在特别困难的患者,还可借助语音延迟反馈器协助其达到极慢语速,从而能流畅地说话。语音延迟反馈器并非必需的仪器,它的作用仅限于尽快帮助患者减慢语速。
(2)诱导发音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发音,如做一些咬字、吐字、拼音及四声训练。轻柔发音和运用气流技术。
(3)把握节律
把握说话、交流等不同语言环境的节律和韵律,进行普通话训练。慢读由简单逐渐增加难度,注意语句的连贯性。
(4)改变说话方式
口吃患者长期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即讲话时急、慢、猛、重,改变这种说话方式后,可以部分或暂时减少口吃现象。
2.发音矫正
发音矫正法是我国学者钱厚心创立的,经临床实践具有较好的疗效。具体治疗原则如下:平静:情绪稳定,肌肉松弛;慢一些:不要很快,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拖长些:第一音少许拖长些;独立:说完第一音,再发第二音;低和轻:第一音(子音)比第二音要低一些。
先放慢节律,延长声母发音时间:如“我-是-男-孩”,要说成“w--o s-h-i nan hai”。 尤其是一句话开头第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之间的间隔要延长,尽量减少重复。
3.消除紧张心理
口吃患者存有对口吃的紧张心理,会使口吃症状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指导患者及其父母减少造成或加重口吃的心理因素,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口吃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当孩子出现言语不流利或者轻度口吃时,不要对他过分关注,更不能指责和批评,不要给他(她)一种感觉“大家都在注意我的讲话”,以减轻他(她)的情绪反应。
4.支持性心理治疗
养成良好的讲话习惯和讲话氛围,不模仿口吃者讲话,不催促儿童讲话,讲话气氛要平静、富有鼓励性。
让儿童在多讲话中树立信心,找到自信。口吃儿童虽然讲话不流利,但在唱歌、朗诵、读外语时言语节律正常,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了解患儿生活经历及家庭环境问题,深入与患者及家长沟通,向其说明口吃的性质和特点,解除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及焦虑不安的情绪,帮助患儿改变态度,建立自信心,重建人际关系,减少回避行为及焦虑。
当患儿讲话有了进步时,则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口吃的次数逐渐减少,最终消失。
5.系统脱敏疗法
根据不同场合发生口吃的程度不同,建立引起口吃或焦虑的等级层次,然后按由低到高的层次进行语言训练,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紧张情绪可用渐进松弛法进行放松,以减轻焦虑和口吃的程度,最后达到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引起焦虑和口吃的目的。
6.生物反馈治疗
使患者放松肌肉,减轻患儿的焦虑不安及烦躁情绪,可对患儿进行渐进性放松疗法,通过全身肌肉及生物指标的测定,达到全身放松逐渐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通过生物反馈,可以加强语言训练的效果,可减少口吃。
7.药物治疗
对于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可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帮助缓解焦虑情绪、放松肌肉,减轻患者的主观不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