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障碍,原本是指癔症的躯体表现,为了去污名化,曾经重命名为解离-转换障碍。但美国诊断系统硬把联系最为紧密的解离和转换拆分开来。以转换障碍同样有功能性躯体症状为由并入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完全抛弃精神病学传统,实在牵强,也并不会加深对癔症的认识。反而是弱化医生识别患者意识改变状态的能力,变成只盯住躯体症状和检查结果。对医生不好掌握的、操作起来一致性低的,就予以回避,这种简单化的做法,不应引进中国。
关于癔症的概念的历史由来,前辈有过精到的总结(“歇斯底里”见《许又新文集》287-293页),也可以请参阅本书的相关章节。这里仅就转换症状的表现,进行描述和介绍。
转换障碍患者往往在神经科或被转诊到神经科接受评估。在神经、精神两科未分化的年代,鉴别诊断就是由接诊的神经科医生来完成。当时的神经科医生,需要兼具精神科知识与检查能力,如对意识改变状态的识别、对患者起病心因的梳理……。今天,逐渐细密的分科,反而削弱了医生整体鉴别诊断的能力。精神科医生中,更是少有能有过硬本领能查出神经科疾病的全才。医疗管理法规也不允许精神科医生为此负责。因此,需要两个专业医生的通力合作才行。
1.评估
在神经科方面,有一些前人总结的检查方法,能够引出诊断标准中要求的“相悖”“不相容”现象,对确诊转换障碍有帮助。引用DSM-5中的若干方法如下。
(1)Hoover征:一侧髋关节伸展力弱(平躺时双腿伸直,让患者“病腿”向下用力用脚跟压医生托垫的手,患者表示无力做到),在对侧对抗阻力屈曲动作时(让患者平抬健康腿向上),病腿的力弱却消失,医生感到的压力变正常了。
(2)坐在床边检查有明显足下垂,踝-跖屈曲不能,却能下地踮脚行走。
(3)患者一侧上肢震颤不停,但在让患者“健侧”上肢模仿医生上肢有节律的运动中,患者“病侧”的肢体震颤改变了,随着健侧节律运动。
(4)在类似癫痫大发作的患者中,检查时拨动患者眼睑时,患者存在用力闭眼的阻力。
(5)视觉症状:视野的缺损不符合神经支配规律的偏盲特点,反而符合“管状视野”。
即使有这些神经检查反复的提示,除外神经科疾病,还是需要全面的临床发现,而不是个别检查的结果。
对癔症这一医学界著名的“陷阱”,前辈医家早有精彩的总结,可以参考许又新教授相关文章(歇斯底里,癔症的躯体症状,精神病理学特点)。转换和解离同属癔症的表现,要想做好转换症状的检查和鉴别,功夫还在掌握全面的精神病理特点,乃至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只盯住躯体症状本身。套用古人一句话“要想写好字,功夫在字外。”
2.临床处理
转换症状的临床缓解通常是自发的。如果配合疾病自知力的教育及心理支持,效果更好。催眠疗法、抗焦虑药物和放松训练对有些患者有帮助。如果患者接受心理治疗,工作可以逐步聚焦于应激与应对。在诊疗过程中,使用药物诱导的催眠,有助于澄清病史,特别是最近是否有心理创伤的经历。心理动力治疗关注于内心冲突和转换症状的象征意义,一般也是短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