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rubella)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容易被忽视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孕妇罹患风疹,特别是在妊娠早期,风疹病毒(rebella virus,RV)能经胎盘感染子宫内的胚胎或胎儿,有可能直接造成流产或死胎,或造成严重出生缺陷即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
RV只对人致病。唯一的传染源为风疹患者,患者上呼吸道分泌物于出疹前1周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CRS患者排病毒时间长,对周围易感者威胁较大。传播途径有:①风疹患者的口、鼻及眼部分泌物中的RV,可以直接传播或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给他人;②孕妇感染RV后,可以经胎盘传给胚胎或胎儿,即垂直传播。随着风疹疫苗的引入和覆盖,使得RV感染带来的危害已大幅度下降。2018年全球176个国家报告了26006例风疹,较2000年下降了96%,较2012年下降了72%,2018年报告了449例CRS,2012年报告了302例CRS。我国自2008年将RC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之后,风疹发病率明显下降,至2017年全国报告病例数降至历史最低点为1 669例(发病率为0.12/10万),接近风疹消除水平。
孕妇罹患风疹,RV进入人呼吸道后,首先侵犯上呼吸道黏膜,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局部炎症,继而在颈部、颏下、耳后淋巴结增殖,随后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出现轻微的临床表现,仅经数天即自行消退,但对子宫内的胚胎及胎儿的影响很大,可致胎儿生长受限,出生CRS,更严重者可致流产、死胎,使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孕妇罹患风疹的时期不同,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妊娠前3个月感染RV,由于此时正值胚胎、胎儿器官原始形成、分化和发育时期,容易导致先天畸形,这是因为RV在胎盘产生病灶,引起绒毛膜和绒毛的胎儿侧血管壁内皮细胞病变。这种内皮细胞的变性、坏死,是由于病毒进入胎儿体内造成的胎儿感染。RV对胚胎及胎儿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引起炎性改变和抑制胚胎、胎儿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致使某些脏器、器官的细胞数目减少和发育不良,导致畸形。感染影响胎儿脏器类型取决于孕妇RV感染的时期,若在妊娠6周内对胎儿心脏及眼的影响最大,而在妊娠6~10周则对胎儿耳部的影响最大。
1.不主张在妊娠早期常规作风疹抗体筛查。建议准备生育的妇女在孕前3个月常规进行RV IgM、IgG抗体定量测定,RV IgG抗体阴性的妇女应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注射麻风腮三联疫苗后避孕1~3个月后计划妊娠。
2.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在患者知情原则下,选择继续观察或终止妊娠。在妊娠中、晚期患病应排除胎儿感染及畸形后方能继续妊娠。无胎儿畸形者按产科常规处理。
3.对CRS儿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加强护理,防止感染。不推荐对RV及CMV宫内感染的胎儿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要综合评估胎儿预后。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应酌情行手术治疗等。
4.虽然乳汁中能测出病毒,但未见因母乳喂养感染婴儿者。
5.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孕妇患风疹用药需慎重,注意避免对胎儿的损害。
预防的目的不仅要减少风疹的发病率,而且要减少胎儿感染所致的CRS儿的出生。易感率随年龄增长在不断增加,年龄为35~39岁阶段的易感率最高,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还有相当部分对RV感染无抵抗力,且研究表明RV的再次感染率随年龄增大有上升趋势。
1.隔离患者
至少应隔离风疹患者至出疹后7天。
2.接种风疹疫苗
先天性风疹可通过风疹主动免疫预防。风疹疫苗可在95%以上易感者中产生良好抗体反应,副作用少见。接种对象:①对儿童进行普遍接种,提高人群对风疹病毒的免疫力;②对妇女进行选择性接种,妇女于婚前检测血清风疹IgG抗体阴性者,应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过去规定接种疫苗后3个月方可妊娠,目前已将这一间隔时间缩短为1个月,妊娠期间意外接种疫苗也非终止妊娠指征。
3.保护孕妇
于妊娠3个月内,尽量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不去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