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以手、腕、肘、膝、踝和足关节最为常见,全身其他关节亦可受累。除关节外,类风湿皮下结节、动脉炎、神经系统病变、角膜炎、心包炎、淋巴结肿大和脾大等关节外系统表现也很常见。
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30~50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1%,而中国内地发病率为0.42%,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育龄期女性随年龄增加RA发病率随之增高。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及内分泌等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
通过对RA家族罹患同种疾病的共同患病率发现,单卵双胎共同患病率为20%,而双卵双胎仅为5%,且该二组数据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说明遗传因素与RA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RA的发生和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HLA-DR4)的表型密切相关。
2.感染因素
感染可能是引起发病或触发免疫应答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80%的RA患者血清中可检出高滴度的EB病毒抗体。
3.内分泌因素
RA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因此认为性激素可能干预了RA发病的多个可能环节。RA患者体内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明显下降,因此有学者认为雌/雄激素间失衡,可能是RA起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细胞免疫反应
自身或外来抗原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逐步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激活后,可产生干扰素γ及白介素Ⅱ、Ⅲ、Ⅵ等;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产生白介素Ⅰ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两者相互作用进一步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从而激活成纤维细胞,释放胶原酶及其他炎性介质,造成软骨及骨破坏。
2.体液免疫反应
以上过程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进一步活化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RF是抗人IgG Fc段的自身抗体,可与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身体各处,引起关节外表现。
滑膜炎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早期出现滑膜微血管改变,如内皮细胞水肿、管腔闭塞等;随后滑膜细胞大量增殖,滑膜变厚,滑膜下层T淋巴细胞浸润;后期滑膜明显肥厚,可见多核巨细胞、肥大细胞等,血管数目明显增加,成纤维细胞增殖;肉芽组织形成血管翳向软骨延伸,血管翳释放某些水解酶对关节软骨、骨、韧带、肌腱的胶原基质进行侵蚀,同时影响软骨和滑液的接触和代谢,导致关节结构破坏、畸形、关节强直、功能丧失等。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仅侵犯关节并且可侵犯全身各个脏器,关节受侵程度可与关节外表现的有无或严重程度不一致。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急可缓,多数病例常于数周或数月内逐渐起病,首发症状多为对称性小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并伴有全身不适;少数病例急性起病,数日或数周内出现,多伴有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
1.关节表现
(1)部位
关节受累多为双侧、对称性的,最常侵犯的为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跖趾关节,同时颈椎、颞颌关节、胸锁、肩锁关节亦可受累,但很少侵犯远端指间关节。
(2)晨僵
是最为突出和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大多超过1小时,晨僵时间的长短和滑膜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疾病活动和诊断RA的重要指标。
(3)关节疼痛
多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和胀痛,严重时关节肿胀、局部皮温略高,一般不红,且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超过6周。
(4)畸形
多数由于手部肌肉萎缩、肌群间力量失衡引起;也有部分是由于关节面受损导致。典型表现有天鹅颈样畸形、尺侧偏斜、纽扣花畸形等。
2.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结节:常出现在受压部位,疾病活动时出现,可随疾病的缓解而消失,一定程度反映疾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也可以表现为心包炎、肾脏损伤、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多发性神经炎或血管炎和胸膜炎、胸腔积液等。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防止和控制关节破坏,阻止功能丧失,减轻疼痛及改善生活质量。
1.一般治疗
包括加强宣教、物理治疗、适度锻炼和休息等。孕期应每月复查血常规、CRP、血沉等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并加强母胎监护。
2.药物治疗
病症缓解性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糖皮质激素。其中DMARDs又可分为传统合成DMARDs(csDMARDs)、生物类DMARDs(bDMARDs)、靶向合成DMARDs(tsDMARDs)。
(1)传统合成病症缓解性抗风湿药(csDMARDs)
此类药物起效慢,不具备明显止痛和抗炎作用,但可延缓或控制病情进展。csDMARDs是国内外指南认可的治疗RA的一线用药,强调早期用药,对病情较重、多关节受累等,应考虑2种或2种以上DMARDs联合应用,但应充分考虑孕期药物使用对母体及胎儿安全性。
1)柳氮磺嘧啶(SSZ)
有报道认为2g/d可用于整个孕期,且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但SSZ可影响叶酸的吸收和代谢,使用同时必须增加叶酸(5mg/d)的摄入。
2)羟氯喹
妊娠期可持续使用,不增加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
3)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
孕期绝对禁忌。
(2)生物类DMARDs(bDMARDs)
可治疗RA的bDMARDs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IL-1)和IL-6拮抗剂、抗CD20单抗等。当单一csDMARDs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建议一种csDMARDs联合一种bDMARDs进行治疗。
TNF-α抑制剂是目前证据较为充分、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RA的生物制剂,以往孕期因缺少临床数据及长期随访资料,临床上并不推荐使用,但随着近年来临床用药证据的积累及新药的上市与使用,EULAR对孕期使用TNF-α抑制剂等生物制剂信息进行更新及推荐。EULAR推荐英夫利西单抗可持续使用至孕16周,依那西普和阿达木单抗可使用至妊娠中期,为确保分娩时脐带血中药物浓度很低或无,孕16周后应停用英夫利西单抗,妊娠后期停用依那西普和阿达木单抗,如因疾病活动需持续使用至妊娠晚期时,新生儿应避免接种活疫苗,直到7月龄以后。
(3)靶向合成DMARDs(tsDMARDs)
目前孕期使用证据不足。
(4)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组织前列腺素合成起到抗炎止痛作用,常用药物为肠溶性阿司匹林。其他多数药物由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胎儿循环,导致动脉导管早闭,一般孕期尤其是孕晚期不推荐使用。目前认为孕期小剂量应用阿司匹林也有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舒张、改善胎盘血供,有利于妊娠结局。近分娩时,为防止母亲和新生儿出血应避免使用。近年来推出特异性抑制COX-2的新药,但尚缺少大样本长期随访。
(5)糖皮质激素
消炎止痛作用,但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短期适量应用泼尼松对胎儿无明显致畸作用,孕期可考虑小剂量口服泼尼松(5~15mg/d)治疗,而对于长期应用的患者,围产期可考虑冲击治疗。但倍他米松、地塞米松可通过胎盘,应慎用。
3.终止妊娠及分娩方式
除有产科指征及胎儿因素外,一般可以经阴道分娩。分娩时机应视母儿具体情况而定。但疾病对骨盆关节影响者,应采用剖宫产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