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及出血倾向、血栓形成。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本病的发病率约为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之间,偶发于儿童,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1.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
研究发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均有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其骨髓造血干细胞常呈现单克隆造血,但也可见单系或多系多克隆造血表现,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是一类异质性疾病。
2.血浆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及其受体改变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又称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megakaryocy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actor,MGDF),是巨核细胞生成发育及血小板生成的主要调节因子。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的膜表面表达能与游离TPO结合从而清除血浆中TPO的受体c-mpl。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TPO水平与循环池中血小板数量及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成反比。研究发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浆中T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与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无关,且血小板膜表面c-mpl表达较正常人减少约20%,提示原发性血小板患者存在TPO反馈调节异常,即TPO及其受体c-mpl间的相互作用或c-mpl本身可能存在缺陷。
3.巨核细胞对TPO敏感性改变
研究发现人重组巨核细胞生长因子(rHuMDGF)刺激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骨髓CD34+细胞可自发分化为巨核细胞,且对TPO敏感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造血干细胞对TPO刺激高度敏感,但不能除外自发性过度增殖可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妊娠可能增加反复流产、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及死产发生风险。研究发现妊娠期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组中活产率明显高于未治疗组,而死产率则明显相反,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妊娠孕期进行治疗是有益的。妊娠期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治疗主要针对其并发症,尤其是血栓形成及出血,同时需兼顾药物对母儿的影响。目前,孕期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asprin)
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反应的作用,可预防血栓形成,适用于血小板功能过度活跃的患者。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每天1次)可迅速而完全缓解小血管阻塞所致的肢端红痛症及各种神经障碍等。该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出血,母体表浅及深部血栓、下肢溃疡发病率升高,偶见气管痉挛者。双嘧达莫、华法林与其作用相似,可作为替代药品。
(2)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
能抑制祖细胞增生,同时通过拮抗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而抑制巨核细胞生成,目前认为IFN-α不通过胎盘,对受精卵及胚胎无有害作用,且尚未发现对人类的致畸作用,可应用于妊娠期或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起始剂量为300~500万U皮下注射,3~5次/周。该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为流感样症状,表现为乏力、食欲及精力减退、体重减轻,也可见脱发、抑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关节炎及肌痛等;罕见副作用为瘙痒、高脂血症及血清转氨酶升高。
细胞毒性药物如羟基脲(hydroxyurea)、白消安、32P等抗代谢药物,作用为抑制细胞增殖、减少血小板数量,但对受精卵有不良作用,且有增加原发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风险可能,故妊娠期禁用;另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阿那格雷(anagreLide),虽然因为可作用于巨核细胞,干扰其成熟从而减少血小板生成而成为新型化疗药物,但其能通过胎盘,故也不宜用于妊娠期的治疗。
2.血小板单采术
是一种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因能快速去除患者体内严重增多的血小板,减少其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且对血小板无异常活化作用,对体内红、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影响,成为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妊娠期严重血小板增多症的重要辅助手段。该治疗方法安全、方便、易行,且多数患者耐受性较好,是辅助临床治疗的一个良好的方法。不良反应有穿刺部位血肿、病情反跳、心血管反应和低钙血症等。除此之外,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由于血小板丢失导致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短暂升高,故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疗效持续时间短,容易出现“反弹”,故建议临床药物治疗疗效欠佳者在终止妊娠前选择单次或多次血小板单采术以迅速降低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