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ute cholecystitis during pregnancy
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 during pregnancy)可发生于妊娠各期,妊娠晚期和产褥期多见,发生率约为0.8%,仅次于妊娠合并阑尾炎,较非孕期高,50%的病人伴有胆囊结石。
1.胆汁淤积
90%以上的胆汁淤积由结石嵌顿引起,结石可引起胆囊出口梗阻,胆囊内压增高,胆囊壁血运不良,发生缺血性坏死;淤积的胆汁可刺激胆囊壁,引起化学性炎症,如胰液反流,胰消化酶侵蚀胆囊壁引起急性胆囊炎。
2.细菌感染
由于胆汁淤积,细菌可繁殖,经血流、淋巴或胆管逆行进入胆囊,引起感染。感染原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0%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
3.妊娠的影响
妊娠期雌、孕激素大量增加,胆囊壁肌层肥厚,胆囊平滑肌松弛,胆囊收缩力下降,胆囊容量增大2倍,胆囊排空延迟,加之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胆固醇和胆盐的比例改变,胆汁黏稠度增加易发生胆囊炎;妊娠子宫增大压迫胆囊也可引起胆囊炎。胆石症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是妊娠前肥胖。
1.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达20×109/L,核左移和(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提示感染;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血或胆管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
2.B超检查
简便、无创、安全、可靠,是妊娠期诊断急性胆囊炎的常用手段,超声可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胆管是否扩张,通过胆石光影和声影,判断胆囊和胆管内结石的大小和数量,排除胆管畸形、炎症和肿瘤。
3.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胆管闪烁显像术等
诊断率虽高,但存在射线的危害,应慎重使用。
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应与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HELLP综合征、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右肾绞痛,胰腺炎等相鉴别。
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是保守治疗为主,适当控制饮食,缓解症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消除并发症,必要时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
(1)控制饮食
重症病人应禁食,轻症病人症状发作期,应禁脂肪饮食,如在缓解期可给予高糖、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适当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失调。
(2)对症治疗
可用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0.5~1mg肌内注射或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硝酸甘油、美沙酮、吲哚美辛等也有解痉镇痛作用,可适当选用。症状缓解期可适当服用利胆药如选用50%硫酸镁10~15ml,每天3次口服,可使Oddi括约肌松弛,促进胆囊排空。其他利胆药有去氢胆酸、熊去氧胆酸、利胆素等。
(3)抗感染治疗
应选用广谱抗生素。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感染。头孢菌素类在胆汁中的浓度远高于血液,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应作为首选,其中先锋铋在胆汁中的浓度是血液浓度的100倍,是治疗严重胆管感染的有效抗生素。
2.手术治疗
妊娠期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缓解,但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宜个体化。妊娠的任何阶段都可安全有效地进行胆囊切除术。妊娠本身并不会增加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病率。
(1)首次发作胆绞痛的妊娠女性,建议初始支持治疗。
(2)妊娠期胆绞痛反复发作(超过3次)的胆结石,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3)对于合并急性胆囊炎的妊娠病人,建议初次住院时行胆囊切除术,而非仅行保守治疗或择期手术,及时手术干预可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4)临近足月时发生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应努力避免手术。等待分娩后6周再行胆囊切除术。
(5)对于有脓毒症、坏疽或穿孔体征的胆石症病人,或在观察期间出现顽固性疼痛或发热的病人,应行紧急或急诊干预(胆囊切除手术,胆囊或胆管引流)。妊娠中期手术流产率约为5%,低于妊娠其他时期。手术方式主要有胆囊造口引流术、胆总管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或病灶局部脓液引流术。手术后应给予保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