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ubinvolution of uterus
子宫复旧不全是产后较常见的并发症,胎儿、胎盘娩出后子宫开始恢复到妊娠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子宫复旧(involution of uterus)。正常的子宫复旧主要是子宫肌纤维收缩,子宫体积逐渐缩小。一般产后一周子宫缩小到孕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刚可扪及。产后2周子宫缩小进入盆腔,在耻骨联合上方已经触不到子宫底。在产后5~6周后子宫基本恢复到孕前大小。子宫复旧时子宫肌层内的血管管腔狭窄甚至栓塞,使局部血液供应减少,子宫肌细胞缺血发生自溶而逐渐缩小胞质减少,在肌纤维收缩的同时伴有子宫平滑肌细胞体积缩小,而非平滑肌细胞数量的减少。产褥期结束时(约相当于产后6周)子宫平滑肌细胞体积缩小至晚期妊娠时的1/20,但一般仍比非孕时子宫平滑肌细胞体积要大一些。当上述过程因某种原因出现障碍时即发生子宫复旧不全(subinvolution of uterus)。
任何影响子宫收缩的因素均会导致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常见的引起子宫复旧不全的原因主要有:
1.胎盘、胎膜残留、蜕膜脱落不全可致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甚至盆腔感染。
2.子宫肌瘤,如较大的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腺肌瘤。
3.子宫过度屈曲,恶露排出不畅,影响子宫收缩。
4.胎盘面积过大(如多胎妊娠、前置胎盘等)影响子宫复旧,因胎盘附着部位的肌层较薄子宫收缩力明显减弱。
5.多产妇因多次分娩使子宫纤维组织相对增多,子宫收缩力下降。
6.产后尿潴留致膀胱过度充盈,影响恶露排出。
7.分娩过程中有宫腔手术操作,如胎血粘连时人工剥离胎盘术,使子宫肌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可影响子宫收缩或增加产后感染。
上述因素有时互为因果,或合并存在,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子宫复旧不全。如部分胎盘胎膜残留,可增加产后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或盆腔感染,由于子宫过度后屈或侧屈导致的恶露不易排出体外,子宫壁间肌瘤、子宫肌腺病,妊娠期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因可直接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而出现子宫复旧不全。
1.子宫复旧不全时,均应给予子宫收缩剂。最常用的药物有:缩宫素10~20U,2次/天肌内注射;麦角流浸膏2ml,3次/天,口服;益母草颗粒剂2g,3次/天,冲服;生化汤25ml,2~3次/天,口服;
2.确诊为部分胎盘残留或大部分胎膜残留所致子宫复旧不全时,应力争使宫腔内残留物完全彻底排出。通常在残留物排出前已伴有子宫内膜和(或)子宫肌层轻度感染,故应先行抗感染治疗,可口服头孢拉定0.5g,4次/天,和甲硝唑0.2g,3次/天,口服,感染控制后再行刮宫术,以免感染扩散。若感染严重应行静脉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行刮宫术。若炎症已被控制,应全面彻底地刮除残留组织及子宫蜕膜,以达到止血和进行病理检查的双重目的,还应注意排除滋养细胞肿瘤。若感染没有控制,患者一般情况不佳时应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适度清宫,之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直到感染满意控制后再行彻底清宫术。术后继续给予子宫收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并继续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直至症状消失。
3.子宫复旧不全的原因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时,主要是应用子宫收缩剂若治疗,若治疗无显著效果,阴道仍持续长时间较多量流血,且患者无生育要求时可考虑切除子宫。
1.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胎盘及胎膜娩出后,应认真仔细检查娩出的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并注意检查胎盘胎儿面边缘有无断裂血管及破损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副胎盘或部分胎盘组织残留。若怀疑有副胎盘、部分胎盘残留或大部分胎膜残留应在严密的无菌操作下伸手入子宫腔内取出全部残留组织。或用无齿卵圆钳进宫腔钳夹出残余的胚胎组织。若检查胎膜后确认仅有少许胎膜残留,产后可及时应用子宫收缩剂及抗生素,等待其自然排出及预防感染。
2.为避免产后尿潴留,嘱产妇于胎盘娩出后4小时内及时排尿。若产后6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并诊断为尿潴留时,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导尿。子宫后倾后屈位,每天应行胸膝卧位2次,每次15~20分钟予以纠正。
3.若无禁忌应鼓励产后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子宫复旧。注意产褥期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预防产褥感染。在正确指导下尽早开始做产后保健操。
4.应加强分娩及产褥期护理,尽可能预防子宫复旧不全的发生。产后应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应尽早下床活动。流血量多或长期流血不止者,应行B超检查,如发现宫腔内有残留物,应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如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者,可能已有感染发生,应在做宫腔内容物细菌培养的同时,开始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治疗,确实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根据肌瘤的情况可行肌瘤挖除,很少需要子宫切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