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感染常常与应用抗生素治疗子宫炎失败有关。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剖宫产患者手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为2%或更低。治疗子宫炎的患者,若出现体温持续性升高,应考虑是否存在切口的感染。
与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感染有关的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手术止血不良、血肿形成、缝线过密(引起组织缺血及坏死)、异物(缝线)、贫血、破膜时间延长(>24小时)、产程时间(>12小时)、羊膜腔感染、胎儿内监护(>8小时)、手术时间过长(>1小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急诊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感染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手术者。
引起腹部伤口感染的细菌种类常常与剖宫产术中从羊水中培养出的细菌相似,但偶尔也有医院获得性感染。引起腹部伤口感染的细菌可来自局部皮肤或产妇下生殖道菌群。腹部伤口感染包括腹壁伤口蜂窝织炎、腹壁伤口脓肿及腹壁伤口坏死性感染。腹部伤口蜂窝织炎常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临床上不出现局部积脓。腹壁伤口脓肿是最常见的腹部伤口感染类型,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以外的细菌感染所致。腹壁伤口坏死性感染(necrotizing infection)是最严重的腹部伤口感染类型。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分为芽孢梭菌感染和非芽孢梭菌感染,后者亦被称为非芽孢梭菌性厌氧菌性蜂窝织炎或革兰阴性厌氧菌性皮下坏疽(cutaneous gangrene)。芽孢梭菌感染常因手术污染引起。感染可限于皮下组织或累及浅层筋膜,称为蜂窝织炎(cellulitis);感染累及筋膜时,称为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如果感染累及深层组织、筋膜和肌肉,称为坏死性肌炎(myonecrosis)。芽孢梭菌感染时可产生大量外毒素,导致正常组织特别是肌肉发生坏死,使细菌更易进入。这些外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发生坏死、溶血性血红蛋白尿、无尿及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这些外毒素亦具有神经毒性,可导致患者谵妄和昏迷。
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首先要对感染伤口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同时取伤口分泌物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涂片显微镜检查,初步确定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菌或混合感染。
1.腹部伤口脓肿
首先要拆除伤口缝线,否则会导致感染扩散。抗微生物治疗常需联合应用抗生素或选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选择原则同子宫感染。
2.蜂窝织炎
处理蜂窝织炎时无须打开伤口及引流。关键是诊断和抗生素选择。尽管蜂窝织炎多为单一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仍选择广谱抗生素,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唑肟或头孢替坦等。这些抗生素可同时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菌有效。
3.坏死性感染的治疗
广谱的抗生素及迅速的表面清创术十分重要,清创要达到健康的流血的组织。在扩大性清创术中,为了闭合表面的切口,有时需要应用人工合成网眼补片。少数病例需要多次清创,并附以高压氧舱治疗。
4.感染伤口换药
不主张局部应用抗生素。局部切口护理每日2~3次,大多数情况下4~6天后可以进行二次缝合。通常二次缝合10天后,缝线可以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