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产后出血性休克
产后出血性休克
概述

妊娠后循环血容量逐渐增多,妊娠32~34周时达高峰,平均增加50%,此后维持在循环血量高水平状态、高于正常人,产后2~6周恢复正常。孕妇为适应胎儿生长和足月分娩的需要,子宫、宫颈、阴道以及外阴都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产道软化、充血,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临产时有许多因素增加心脏及循环负荷。若此时或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胎盘、子宫、产道等发生异常将导致出血量较正常明显增加。

出血性休克的原因

1.妊娠期

常见有流产、异位妊娠破裂、子宫破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颈妊娠,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而少见于妊娠期子宫血管破裂。

2.分娩期

会阴、阴道损伤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子宫颈、子宫体损伤或破裂出血,宫旁静脉丛破裂,阔韧带血肿,帆状胎盘等出血。

3.胎儿娩出后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或残留、胎盘植入,软产道裂伤,凝血机制障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

出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1.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产科出血尤其产后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主要影响因素与产科出血量统计有关,但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产科休克最常见的类型,妊娠晚期特别是产后,出血常迅猛而量大,出现严重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当有效血容量降低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抑制迷走神经,使脑干心血管中枢(血管舒缩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心脏、小血管和肾上腺等,使心率加快,增加心排血量;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儿茶酚胺使皮肤、内脏血管的强烈收缩包括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阻力增加,使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量减少,经微循环的直接通路,甚或动静脉短路开放,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仍能保持血压不下降,从而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灌注,此期为血管收缩期,是微循环代偿的休克代偿期。当血压降至50~60mmHg时,压力感受器已基本丧失功能,代偿机制不足以维持心排出量和血压的稳定,临床情况进一步恶化,无氧代谢强而使乳酸蓄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造成器官缺血坏死,细胞代谢进一步恶化趋向死亡。

2.体液改变

休克时血流灌注不足,儿茶酚胺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促进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加速肌、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使血糖升高。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的减少,释放一种多肽酶,称为肾素,肾素促进血管紧张素Ⅰ形成,随后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肾上腺皮质产释放醛固酮。醛固酮的作用是蓄钠排钾,增加细胞外液量和血浆量,使静脉回心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由于血压下降,左心房灌流压下降,增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促使脑神经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有利于血浆容量的恢复。细胞缺血缺氧,细胞内葡萄糖无氧代谢,只能产生少量的高能量三磷腺苷(ATP),而乳酸盐类产生增多,肝脏缺血,乳酸不能在肝内完成代谢分解,机体发生乳酸聚集酸中毒。

3.继发多脏器损害

器官受损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机体本身耐受的能力有关。当出血量超过全身的25%时,其代偿机制不足以维持心排出量和血压的稳定,此时如继续出血,临床情况进一步恶化,组织进一步缺氧,动静脉氧储备已下降,为保证对心、脑、肾上腺等重要器官的供血,通过中央媒介的选择性血管收缩,使肾脏、脾脏、皮肤的血供减少,组织灌注量进一步下降,供氧减少,无氧代谢强而使乳酸积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造成器官组织缺血,细胞内代谢进一步恶化而趋向死亡。低血容量休克还使细胞内多种离子分布异常,如钠离子和水进入骨骼肌而细胞内钾进入细胞外液,如果失血不能纠正,心脑受到损伤,发生心肌损害、昏迷、呼吸障碍,肾功能必然受损而少尿、无尿,以致死亡。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产科出血性休克是由于产科出血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当所发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出血发病急,出血凶猛,病情进展迅速,往往造成不可逆后果,及时诊断后积极处理,非常重要。

1.患者管理与建立快速静脉通路

目前,虽然产科性出血、尤其产后出血预测方法不多、特异性较差,但重视对前置胎盘、子宫内容积过大的患者管理,可以降低此类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当发生产后出血,临床上采用产后出血A(通道建立)/ B(呼吸管理与维持)/ C(循环管理与维持)/ D(药物使用)/ E(治疗效果的评价)的流程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建立通道可以16号以上的静脉穿刺针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有条件可以快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当不具备中心静脉通道建立条件时可作静脉切开,保证静脉通畅以备输血、输液。

2.补充血容量

准确估计出血量是早期诊断、处理出血性休克的第一步,由于人体大量失血后,血容量骤减,使组织间液向血管内和细胞内转移,组织间液同时减少,所以在休克早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根据出血量多少,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电解质结果,选择补充血容量的液体、多少、数量和速度。当正常产妇失血量1000ml以内可快速输入晶体液,在补充一定量的晶体液后,随即输入胶体液,可提高胶体渗透压,有利于维持足够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补液量,防止脑水肿、肺水肿的发生。但需根据临床表现和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决定是否输血。如大量失血超过血容量的20%~30%,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左右,脉率加快,应迅速补全血以增加循环血容量。输血的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补充凝血因子。如果失血量占体内总血容量30%,收缩压降至50mmHg,患者出现口渴,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快而弱,应输全血和晶体溶液,补充血容量同时纠正细胞外液浓缩。如果失血量达2000ml,临床上表现为血压测不到,脉快弱甚至不能触及,少尿甚至无尿,此时必须快速输入全血,在短时间内补足血容量。输血时以等量为原则,失多少补多少。输入晶体和胶体溶液,原则上补充量应超过丢失量,并尽快输注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但在输入晶体液时,输液量几乎3倍于失血量方能纠正休克,其维持血容量作用时间仅为4~6小时,第1~2小时内应补液1000~2000ml。对输入的液体类型虽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但对于血细胞比容小于0. 25,血红蛋白小于7g/L,以输入全血为佳,使血压维持在90~100mmHg,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维持在6~12cmH2O为宜,在心功能受损时检测肺动脉楔嵌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对指导输液防止肺水肿较CVP更为可靠,PAWP维持在正常范围8~12mmHg。

3.输氧

一般面罩给氧可满足患者对氧的需求,如果休克严重,昏迷时间比较长,SpO2低于90%,动脉血PaO2低于60mmHg,当发生产前出血时,为满足胎儿的氧气供给,动脉血PaO2低于70mmHg行气管插管给氧或机械通气,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但应避免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发生,防止氧过量或者不足造成的一些不良反应发生。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血管收缩药

主要兴奋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较弱,使周围血管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使动脉压上升。适用于失血性休克,活动性出血已控制,血容量已补足而血压过低,不能维持脑、心、肺、肾的供血,可用血管收缩药提升血压,缓解重要脏器低灌流状态。

1)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主要激动α1受体,对心脏β1受体也有兴奋作用,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增加心脏收缩力,心率轻度加快,回心血量增加。又因小动脉、小静脉高度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显著升高。也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升高,激动心脏还使其代谢产物腺苷增加,舒张冠状血管。同时还强烈的收缩外周血管,降低了组织灌注,包括收缩肾脏血管,显著降低肾血流。主要用于治疗低血压,特别是高排低阻患者,在充分扩容后使用能显著见效。特别是对于感染性休克高排低阻患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及器质性心脏病禁用。

2)间羟胺(metaraminol)

具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不易被COMT和MAO降解的特性,作用类似去甲肾上腺素,效应稍弱,但作用时间稍长,主要激动α1受体,对β受体作用弱,长时间滴注可耗尽体内储存的去甲肾上腺素而失效,应改为去甲肾上腺素。

3)多巴胺(dopamine)

具有剂量依赖性激动α受体及β1受体,对β2受体作用稍弱。静脉输注5~10μg(kg/min)的多巴胺,心脏每搏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心率增加或无明显变化。静脉输注10μg(kg/min)或更大剂量,α1受体作用占优势,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减低,甚至发生心律失常。临床多用于水钠潴留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低血压患者,多采用静脉滴注小于10μg(kg/min),如果升压效果不佳可辅以去甲肾上腺素和去氧肾上腺素,尽量保持多巴胺激动DA受体效应。右侧心力衰竭时慎用。

(2)扩血管药

失血性休克使用扩血管药物较少,只有当出现心力衰竭或低心排量时才使用。主要有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和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应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获得满意效果。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指征、治疗剂量以及疗程一直存在争议,多数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保护及改善循环灌注量,促进细胞摄取氧和营养物,稳定细胞的膜系统。临床使用较多的是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推注,20mg在静脉中缓慢滴注。

5.纠正酸中毒

休克时都有酸中毒,合并高热时更严重。纠正酸中毒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的淤滞(酸血症有促凝作用)。但在纠正酸中毒的同时必须改善微循环的灌注,否则代谢产物不能被运走,无法改善酸中毒。用做缓冲碱的药物有:

(1)5%碳酸氢钠(首选)

轻症休克每日400ml,重症休克每日600~800ml。亦可参照CO2CP测定结果计算:5%碳酸氢钠5ml/kg计算,可使CO2CP提高4~5mmol/L。

(2)乳酸钠(次选)

11.2%乳酸钠3ml/kg可提高CO2CP4~5mmol/L,在高乳酸血症和肝功能损害者不宜采用。

6.局部止血处理

止血是抢救出血性休克的关键。针对出血原因,可采取清除残留胎盘、修复损伤的软产道、加强子宫收缩、按压子宫、子宫动脉结扎或栓塞、宫腔纱条填塞、横向环形压缩缝合法等方法,以减少出血,防止休克继续加重。①如为异位妊娠、子宫破裂或阴道侧壁损伤等应立即手术切除患部或缝合患部以止血。②如为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胎盘潴留或部分残留,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如腹主动脉压迫或双手压迫法压迫子宫,以达到止血的目的。③如为难治性出血,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同时结扎子宫动脉下行支及邻近静脉,尤为适合于子宫破裂或阔韧带血肿患者。如果止血效果不佳,还应行卵巢动脉结扎术。尽管同时结扎子宫卵巢动脉会使供应子宫的动脉压力下降80%。当子宫破裂或阔韧带血肿,单纯子宫动脉结扎无效时,可通过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只有生育要求时方可采用。盆腔血管栓塞也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处理产后出血性休克的方法。此方法不用全身麻醉,可保留生育功能,并发症少,且可保留导管多次栓塞。④介入治疗在产科用的应用。如子宫动脉栓塞术紧急处理和侵入性胎盘有关产后出血。选择性动脉栓塞是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栓塞需在血管塌陷复苏后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固产生之前立即进行。⑤经药物及上述保守外科手术治疗失败,急诊行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
陈敦金
来源
中华妇产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7190-8
上一篇: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一篇:产后感染性休克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