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性难产
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性难产
概述

异常分娩又称难产,其影响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宫口扩张速度≥5cm/h(初产妇)或10cm/h(经产妇),产道无阻力,分娩在短时间内结束,总产程<3小时结束分娩,称为急产,以经产妇多见。

病因学

其影响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

生理学

一、先兆临产

分娩发动前出现系列症状,预示着孕妇不久将临产。

1.假临产(false labor)

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不规律,宫缩强度不增加,常在夜间出现、清晨消失,宫缩引起下腹部轻微胀痛,宫颈管不缩短,宫口扩张不明显,给予镇静剂后宫缩消失。

2.胎儿下降感(Lightening)

胎先露部下降进入骨盆入口使宫底下降,多数初产妇感到上腹部较前舒适,进食量增多,呼吸较轻快,常有尿频症状。

3.见红(bloody show)

在分娩发动前24~48小时内,因宫颈内口附近胎膜与该处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经阴道排出少量血液,与宫颈管内黏液相混排出,称见红,是分娩即将开始较可靠的征象。若阴道流血量多,超过平时月经量,应考虑妊娠晚期异常出血,如前置胎盘、宫颈病变等。

三、产程分期

有关产程界定在临床上一直有较多争议,目前我国沿用产程时间是50年前制定的标准。

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从规律宫缩开始出现,到宫口开全。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约需6~8小时,但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变化很大。从Friedman首次定义潜伏期之后,有很多种关于潜伏期的定义。然而,潜伏期的时限很难定义,因为产程的开始时间很主观。

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不超过1小时。

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十年孕妇年龄、体质指数的变化、产科干预(引产、无痛分娩、催产素应用)等都发生很大变化,以上因素均可能影响产程,因此50年前临床资料可能并不适宜于现时代的人。Zhang等对美国19家医院多中心回顾性研究(62415例产妇)发现:初产妇和经产妇在宫口6cm之前产程进展相似,经产妇宫口6cm以后进入加速期,而初产妇没有明显的加速期,这与我国传统的产程时间有差别。宫口开大4cm到5cm经历的时间可能大于6小时,从5cm到6cm历时大于3小时。在无痛分娩广泛应用以后,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常较前有所延长,初产妇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平均为3.6小时(硬膜外镇痛),2.8小时(未镇痛)。其待产时间远大于传统的产程时间,但目前还缺少我国大样本统计数据。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胎心电子监护

查看胎心电子监护中的宫缩曲线,根据曲线形态,判断产力异常的种类。

2.B型超声检查

报告子宫肌层变化及完整性、胎儿大小、胎盘及羊水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尿常规等。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对母儿影响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处理

重点在于对急产的预防和处理。有急产高危因素或家族有急产史的孕妇,应提前住院待产。临产后慎用缩宫药物及其他可促进宫缩的产科处理,如人工破膜等。提前做好接产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准备。胎儿娩出时,勿使产妇向下屏气。若急产来不及消毒及新生儿坠地者,新生儿应肌注维生素K1 10mg预防颅内出血,并尽早肌注精制破伤风抗毒素1500U。产后应仔细检查宫颈、阴道、外阴,若有撕裂应及时缝合。若属未消毒的接产,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此类异常强烈的宫缩很难被常规剂量的镇静剂抑制,剂量过大又对胎儿不利。若因严重头盆不称、胎先露或胎位异常出现梗阻性难产并导致子宫收缩过强时,子宫下段过度拉长变薄,子宫上下段交界部明显上移形成病理性缩复环。此为先兆子宫破裂的征象,应及时处理,可予乙醚麻醉紧急抑制宫缩而尽快行剖宫产术,否则将发生子宫破裂,危及母儿生命。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患者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加强产前教育,让产妇及家属了解分娩过程,做好妊娠期心理调适,提前做好分娩准备,避免临产后精神紧张影响子宫收缩;帮助孕产妇建立正确的分娩观念,不迷信、不盲从,避免过早入院待产;有急产史的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不宜外出远走,以免发生意外,有条件者提前住院待产。

2.生活方式指导

临产后,指导产妇休息、饮食、排尿及排便,加强入量管理;分娩时,鼓励产妇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待产和分娩;鼓励家属陪伴分娩,给予产妇情感和舒适的支持。

3.延续性护理

患者及家属掌握产后注意事项,指导母乳喂养,促进产后康复。

预防

有急产高危因素或家族有急产史的孕妇,应提前住院待产。临产后慎用缩宫药物及其他可促进宫缩的产科处理,如人工破膜等。提前做好接产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准备。胎儿娩出时,勿使产妇向下屏气。

作者
王谢桐
来源
现代妇产科护理模式,第2版,978-7-117-12625-0
中华妇产科学(第3版)(上册),第3版,978-7-117-17190-8
妇产科护理指南,第1版,978-7-117-25674-2
实用妇产科学(第4版),第4版,978-7-117-25341-3
上一篇:子宫收缩乏力性难产 下一篇:强直性子宫收缩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