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生儿消化道的解剖及生理特点不同于婴幼儿及儿童,故引起呕吐的原因与其他年龄组小儿不尽相同。新生儿呕吐不仅会发生误吸而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同时长时间或频繁的呕吐也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和营养不良。
分为内科性呕吐和外科性呕吐两大类。
1.内科性呕吐
占绝大多数。包括:①胃黏膜受到刺激,如咽下羊水(即咽下综合征)、胃黏膜出血、应激性溃疡、服用某些药物等;②喂养不当,如乳头内陷、大量吞入空气、奶嘴孔过大、奶方稀释浓度不合适、每次喂奶量过多或次数过频等;③胃肠功能失调,如胃食管反流、贲门失弛缓、幽门痉挛等;④肠道内感染及肠道外感染,如败血症;⑤早产儿喂养不耐受;⑥某些先天遗传代谢病,如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高氨血症、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
呕吐特点:①有围产期窒息史、难产史、产前感染、喂养不当史或服药史;②以呕吐奶汁及咖啡样物为主,呕吐物不含胆汁,更不含粪汁;③大便正常或量稍少;④无肠梗阻表现;⑤常有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体征;⑥腹部X线片无异常特征。
2.外科性呕吐
病因不同,呕吐出现时间及程度不一,包括:①食管闭锁;②胃扭转、穿孔及食管裂孔疝等;③肠狭窄、肠闭锁及肠扭转不良;④肛门闭锁;⑤先天性巨结肠;⑥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⑦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⑧肠套叠、阑尾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膈疝、肠重复畸形等。
呕吐特点:①羊水过多史;②反复的顽固性的严重呕吐,常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③呕吐物含胆汁、粪汁;④呕吐伴胎粪异常或不排胎粪往往是提示外科疾病的重要线索,但完全性肠梗阻的远段肠管或十二指肠膜状闭锁偶尔也可排出少量胎粪;⑤有肠梗阻表现;⑥腹部X线片、钡剂或碘油可见各种消化道病变的特征。
胆汁性呕吐偶可由非外科性疾病引起,但在未明确诊断之前应按外科性呕吐(最严重的潜在疾病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或部分伴有肠扭转)处理,偶尔见于无肠梗阻早产儿,是由于肠道蠕动减弱所致,胆汁呕吐量少,不伴腹胀。
1.病因治疗
首先应明确是内科呕吐还是外科呕吐,如为外科呕吐,应根据病情选择急诊或择期手术治疗;如为内科呕吐,应积极去除病因。
2.禁食、胃肠减压
呕吐轻者不需禁食,呕吐严重者在确诊前应禁食,伴有严重腹胀或疑似消化道梗阻者,应予以胃肠减压。
3.洗胃
对咽下综合征患儿,如症状明显,可采用温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洗胃。
4.体位
对胃食管反流患儿,可采用前倾卧位,头抬高30°。
5.胃动力药物
新生儿很少使用。
6.回避过敏原
食物过敏患儿应饮食回避,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建议使用深度水解蛋白喂养,严重者可使用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治疗。
7.其他治疗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呕吐严重伴脱水者,应适当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