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紫(cyanosis)是皮肤黏膜浅表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还原血红蛋白(颜色为蓝紫色)增多(>50g/L)或变性血红蛋白增多(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5%)时,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多见于黏膜及皮肤较薄、毛细血管较丰富处,如口唇、鼻尖、两颊及指/趾甲等处。皮肤有异常色素沉着可致假性青紫,但压之不褪色。若皮肤有黄疸或水肿以及环境光线不同情况下也可影响青紫程度的判断,因此检查应在自然条件下进行。
人体血红蛋白浓度可影响青紫的发生:血红蛋白明显低下的患者不容易显示青紫,因血中还原Hb达到≥50g/L,临床才能显示青紫。重度贫血即使脉氧分压明显下降,还原 Hb不易达到 50g/L;相反,Hb明显增高时,如初生新生儿Hb常增高≥180g/L,动脉血氧分压轻度下降,还原Hb容易超过50g/L而出现青紫。新生儿青紫以中心性青紫为主,其中原发肺部疾病为首要病因,心源性青紫次之。高海拔地区人群,由于所处地区氧分压下降,氧含量降低,氧与血红蛋白结合不充分,导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继而出现青紫。
青紫按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三类:①中心性青紫:可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肺通气、换气不良及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青紫的特点是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青紫多均匀分布于全身皮肤、黏膜,皮肤常温暖。②周围性青紫:由于末梢循环血流缓慢,组织从毛细血管摄取更多的氧,致局部毛细血管血含氧减少,还原Hb≥50g/L,常见于休克、心力衰竭或环境寒冷等引起的末梢循环不良者。青紫的特点是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青紫多发生在四肢末梢指、趾端,皮肤冷。③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如高铁血红蛋白或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某些药物及中毒也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青紫,如利多卡因的不良反应。这些变性Hb呈棕黑色,无携氧能力,血中浓度超过15g/L时,可表现青紫而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或稍低。
心源性、肺源性及周围性青紫均属于还原血红蛋白量增多所致青紫。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以及高原低气压可致动脉氧饱和度下降而发生青紫。
1.周围性青紫
一般不需要吸氧。应加强局部保温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心力衰竭或休克引起者应改善心功能,纠正休克和微循环障碍。
2.中心性青紫
应寻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如由肺部疾患引起,应及时治疗肺部疾病;如青紫由PPHN引起,可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米力农),高频通气或NO吸入治疗等。如青紫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则选择时机,进行手术治疗。需注意的是,对某些动脉导管依赖型先天性心脏病(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等),手术前需应用前列腺素E维持动脉导管开放。
3.其他
如青紫由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可给予亚甲蓝,每次1~2mg/kg,加入10%葡萄糖10ml静脉推注。也可用维生素C 0. 5mg,加入1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但作用不及亚甲蓝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