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新生儿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neonatal hypothermia

概述

新生儿体温维持是依靠机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以及外界供热来平衡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调节中枢已基本发育成熟,但由于外周的体温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当外界供热不足时新生儿体温易降低,当核心体温(肛温)低于36.5℃即为低体温。体温显著降低或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感染等)时,就可能造成新生儿寒冷损伤甚至重要脏器(心、肺、脑、肝、肾等)功能衰竭。随着WHO新生儿护理指南的推出和推广,新生儿体温管理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寒冷损伤仍是新生儿死亡的一大原因,早产儿、低体重儿的体温维持以及他们在转运途中的保暖也是需要医务人员重视的问题。

病因学

1.新生儿解剖与生理特点

易散热而产热能力弱。

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值大,皮肤和皮下脂肪层薄,皮下血管丰富,因此较成人更容易散发热量。

另一方面,新生儿产热能力较弱,新生儿肌肉不发达,活动力小,寒冷时不似成人可通过寒战物理产热,需通过分解棕色脂肪和消耗葡萄糖来化学产热,棕色脂肪一般分布于中心动脉、两肩胛之间、眼眶后以及肾脏周围等处,以保证重要脏器的温度维持,当寒冷持续消耗棕色脂肪及糖原储备,化学产热能力剧降,体温调节难以维持平衡。

早产儿、低体重儿皮肤更薄,棕色脂肪生成和糖原储备不足,生后摄食能力弱,能量摄取不足,机体应激调节功能不成熟,更易发生低体温,甚至并发寒冷损伤。

2.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对体温维持有重要影响。

在适中环境温度(又称中性温度)下,机体代谢率最低,仅基础代谢率水平,机体处于能量低消耗状态。环境温度降低使散热量增加,机体通过调动产热机制以维持体温,当热量丢失明显大于机体产热能力时,体温就会降低。新生儿产热代偿能力低下,比成人耐受环境温度的范围窄。

新生儿经环境丢失热量通过对流、蒸发、传导、辐射四种方式。出生前胎儿在宫内时的体温高于母亲体温,出生时离开母体暴露于温度较低的室温即经历“对流”散热过程。同时新生儿出生后全身残留羊水,经“蒸发”可带走大量体表热量,尤其是头部毛发不易擦干而蓄积较多水分,可导致持续散热。将新生儿置于冷床面或体重秤上,热量经“传导”方式流失,甚至放置在较冷物体的附近也会经“辐射”丢失热量。若环境中有空气流动也会增加热量丢失,即使在一个室温30℃的有气流房间内,新生儿也会有受凉风险。一般经及时擦干、提高局部环境温度、软预热毛巾包裹等保暖处理后,新生儿体温将于12~24小时内逐渐回升至36℃以上。而未经保暖的新生儿体温可在生后10~20分钟内降低2~4℃,若在之后几小时中仍未得到适当护理,体温还将进一步降低。

经皮肤的水分丢失也会带走身体热量,尤其是体表面积与体重比例较高、皮肤屏障不成熟的早产儿,胎龄25周的早产儿经皮肤丢失的水分是足月儿的15倍,一个湿润的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体液丢失,也可以降低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因此早产儿需要暖箱来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

3.热量摄入不足

新生儿代谢活跃,能量需经喂养摄入补充,当母乳不足、新生儿吸吮能力弱或未及时补充代乳品,产热来源受限,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产热减少,可导致低体温。

4.疾病因素

新生儿受窒息、颅脑损伤、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失血、畸形等疾病影响,能量消耗增加,摄入不充分,热量生成不足,休克、酸中毒、缺氧状态下棕色脂肪产热受抑制,能量代谢紊乱,均可导致体温下降,严重感染常可并发硬肿症,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需检测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血常规、尿素氮、肌酐、凝血功能、DIC、心电图、X线片等检查。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处理原则

1.复温

及时复温治疗,但复温速度不能过快,因可能导致末梢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流量不足,加重重要脏器缺血缺氧,造成休克、抽搐或呼吸暂停。复温可通过暖箱或辐射床等方式保暖。

复温首先要将冷的衣物更换为预热的衣物并戴上帽子,室温应至少保持在25℃。复温的方式应根据其严重程度来选择。轻度低体温(36.0~36.4℃),可通过皮肤接触升高体温。中度低体温(32~35.9℃),可通过辐射床、暖箱(35~36℃)、加热的充水床垫、室温32~34℃的房间或经暖水瓶预热的小床等方式进行复温,若新生儿临床稳定且无以上设施可利用,也可在室温25℃以上的房间内由母亲进行皮肤接触来恢复体温。监测体温应每小时一次,当婴儿体温达到正常温度时保暖措施应持续下去。重度低体温(<32℃),应在几个小时之内恢复正常体温,利用可控恒温的加热床设定温度至37~38℃,或设定温度35~36℃的暖箱,使体温升至正常,期间检测体温。

2.热量与液体供给

复温开展的同时即应予能量供给,因为低体温状态下糖原储备已大量消耗,复温时组织代谢加速,葡萄糖消耗增加,易导致低血糖。供给途径不宜经口,因为寒冷损伤可导致消化酶活性降低、胃肠道供血供氧减少、消化功能紊乱,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因胃食管反流导致误吸。热量供给以50kcal/(kg·d)开始,较快增至100~120kcal/(kg·d),早产儿、低体重儿适当增加热量。伴有肾功能损害或心力衰竭者应严格限制输液量。

3.控制感染

低体温可能是感染症状之一,因此需要检测患儿是否患有感染,并积极控制感染,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尚不明确时可予广谱抗菌药物,明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或根据临床转归情况,使用敏感抗菌药或更换药物使用。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呼吸衰竭应给予呼吸支持,尤其是肺出血患儿,一旦确诊就应气管插管行正压通气治疗,同时积极治疗肺出血病因,如DIC、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有休克体征时应及时予扩容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有酸中毒者纠酸治疗。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1997年WHO提出了“保暖链”(warm chain),列出了分娩时和生后数小时及数天的10条干预措施,来尽可能降低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这十项措施适用于足月儿及早产儿,也适用于医疗条件发达及不发达的地区。

1.温暖的产房

如果新生儿生后能立即擦干并接受母亲皮肤接触并包裹,产房室温应维持在25~28℃。同时产房应该减少空气对流,关闭冷空调及风扇。提供给新生儿保暖的用具应事先准备,至少需要2条足够覆盖婴儿身体和头部的擦干毛巾,一顶帽子,一条覆盖母亲和婴儿的毯子,柔软的婴儿衣物和床铺。

2.出生后立即擦干

婴儿出生后在脐带未断时就应立即擦干,包括头部,擦干时应置于母亲胸腹部或放有预热布料的床上,擦干后丢弃湿毛巾,用另一块干毛巾包裹婴儿并戴上帽子。

3.皮肤早接触

生后无并发症的新生儿应在生后1小时内与母亲保持皮肤接触以维持体温,并同时促进母乳喂养。对于出生体重>1200g的病情稳定早产儿,也应在生后全身擦干羊水之后即开始亲子早接触。若母亲不接受皮肤接触,可将婴儿擦干后包裹,并置于母亲怀抱中。对于体重小于2000g的临床稳定的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内应给予母亲袋鼠式护理。

4.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生后尽早开始,最好在生后1小时之内进行,早期的充足母乳可以提供热量产热,同时初乳富含营养物质及抗体,满足婴儿营养及液体需求。

5.延迟沐浴及称重

出生时新生儿身上的血、羊水及部分胎儿皮脂已被擦拭掉,剩下的胎脂可帮助保持体温并会在几天内经皮肤吸收,因此沐浴应在生后24小时之后。若有传统文化要求,沐浴最早也应6小时之后。沐浴方式宜选用温水浸浴,湿毛巾擦浴易使体温流失,沐浴后尽快以温热干毛巾擦干,快速穿衣后放于母亲身旁。称重应延迟到生后数小时进行,称重时应包裹好新生儿避免接触体重秤的冰冷表面,然后以读数减去包裹物重量得到体重值。

6.适当的衣着和寝具

新生儿应穿着适于室温的衣服和寝具,比成人多1~2层衣物即可,生后1小时内应戴帽子。衣物和寝具不能过紧,布料间的空气层是很有效的隔热体。

7.母婴同室

新生儿应一天24小时与母亲在一起,最好能同一张床,室温至少25℃,这样方便保持婴儿体温以及按需喂养。

8.转运途中的保暖

当新生儿需要转运至其他医院,或从医院的产房转运至产后病房或新生儿病房,体温维持仍应得到重视,即使出生时采取了很好的保暖措施,转运途中仍可使新生儿体温降低,最简单安全的方法是转运时通过母亲皮肤接触保持热量。

9.窒息复苏中的保暖

窒息新生儿不能有效产热,因此复苏过程中更应加强保暖措施,复苏时应将新生儿包裹于预热的干毛毯中,仅露出面部及上胸部以便复苏操作,放置在温暖干燥的平台上,尽可能通过辐射保暖设备保暖。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还可通过包覆塑料薄膜减少热量流失。

10.培训及提高认知

分娩过程中及其后新生儿护理中的所有相关医护人员,均应接受保暖链的培训,掌握其原理及步骤,掌握相关仪器设备如辐射保暖床、暖箱等的使用和保养。同时应做好家属宣教,提高对保持新生儿体温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教授如何操作。

作者
薛辛东
来源
新生儿保健学,第1版,978-7-117-25338-3
妇产科护理指南,第1版,978-7-117-25674-2
上一篇:新生儿发热 下一篇:新生儿呼吸困难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