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neonatal fever
发热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新生儿的正常核心温度(肛温)为36.5~37.5℃,正常体表温度为36~37℃。发热(fever)通常是指新生儿的核心温度高于37.5℃。新生儿对高热的耐受能力较差,当体温长时间超过40℃而不及时处理时,不仅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变化,甚至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1.环境因素引起的发热
由于新生儿所处的周围环境温度过高,如新生儿室或母婴同室室温过高、新生儿包裹过严过多、新生儿暖箱温度控制不当、光疗时温度过高、放置新生儿的辐射式抢救台皮肤温度电极过松或脱落时,均可引起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
2.脱水热
常发生在生后2~3天,母乳喂养婴儿,摄入奶量不足,加之环境温度较高,体温骤然升高达39~40℃,表现烦躁不安、哭闹、面色潮红、呼吸增快,尿量减少,严重者无尿。补充水分,解包散热,降低环境温度后,体温可在短时间内降至正常。
3.感染所导致的发热
感染是引起新生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可发生在出生前和出生后。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引起的局部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脐炎、肠炎及败血症等。但需注意,有些严重感染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不是表现发热而是表现为低体温。
4.其他
新生儿体温升高也可由新生儿代谢率升高引起,如惊厥持续状态;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患儿,因汗腺缺乏,散热障碍,可引起发热;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引起中枢性发热。
新生儿产生发热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它们是由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紊乱造成的。体温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新生儿期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无论产热和散热功能都不完善,调节功能差,体温容易波动,易发生低体温,也容易发热。新生儿对发热耐受性差,体温过高可引起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呼吸暂停,严重者引起惊厥、脑损伤甚至死亡。
测量体温是新生儿护理工作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技能之一。体温的观察是了解新生儿全身情况,协助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新生儿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有关新生儿体温测量的方法和部位的报道较多,常用测量部位有:
1.肛温
直肠温度最接近新生儿的核心温度,其结果能准确反映体温的实际变化,为了准确地了解新生儿的核心温度,常采用直肠测量法。测直肠温度时,新生儿取屈膝仰卧位,充分暴露臀部,用鞣酸软膏润滑后将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2~3cm,3分钟后取出,用纱布擦净后检测读数并记录。测肛温的缺点是新生儿直肠较短,肛表插入的深度不易掌握,加上新生儿的直肠壁较薄,如不小心可造成直肠穿孔。如操作谨慎轻柔,则可避免。
2.腋温
腋温测量简单易行,对新生儿干扰小,临床最常应用,其应用的主要原理是腋窝有丰富的血管,测得的温度接近新生儿的核心温度,但比肛温略低(约低0.5℃)。测量腋温时,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屈肘过胸,尽量紧贴皮肤,同时护士在旁扶持测量侧上肢以夹紧体温计,测量时间5分钟。
3.颌下温
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颌下与颈部皮肤之间夹紧,5分钟后取出。颌下测量体温的优点是测量部位暴露于体表,不论任何季节都方便测量,简便、安全、快捷。缺点是不易固定,易造成体温表脱落,影响结果,应有护士在旁协助。
4.腹股沟温度
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腹股沟中1/3与内1/3交界处(即股动脉搏动处),体温计方向与腹股沟平行并紧贴皮肤,同时使该侧大腿内收,紧靠腹壁,如腹股沟处有尿、汗液时,应先擦干,5分钟后取出。腹股沟温度与腋温接近,避免测腋温解衣的繁琐,简便易行。
5.耳温
应用特制的红外线耳式体温计,通过测量鼓膜及周围组织的红外线辐射来了解体温。将被测新生儿的耳廓轻轻向后上方拉,外耳道暴露,将红外线耳式体温计的探头轻轻插入耳道并向下压,按下测量开关,1秒后取出,检视读数,记录耳温值。红外线耳式体温计测温无创伤、操作方便,可在1秒内读到准确数据。由于鼓膜及周围组织靠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且鼓膜下部和下丘脑同由颈内动脉供血,红外线耳温计外耳道测温法所得体温可较好地代表新生儿的核心温度,因此,红外线耳温计是一种较适合新生儿体温测量的便捷方式。测量时要使用一次性保护胶套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6.皮温监测
用热敏电阻为探头的电子体温计,将热传感器电极轻贴在皮肤上记录皮肤温度,对新生儿干扰小,随时可以监护新生儿的体温,缺点是探头不易固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首先应当明确发热的原因,如因环境因素引起发热,应祛除病因,如降低室温,打开新生儿的包裹,重新设置暖箱及光疗箱温度,检查辐射保温台皮肤温度电极是否松动等;如发热因脱水引起,应尽快补充水分;如发热为感染引起,应查明感染源,积极控制感染。
新生儿发热的处理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常用凉水袋置于新生儿枕部,如体温超过39℃可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水温33~35℃为宜。擦浴部位为前额、枕部、颈部、四肢、腋下、腹股沟等。忌用酒精擦浴。慎用退热药,以防药物在新生儿期的毒副作用及体温骤降。
1.保证适当的环境温度,勿包裹过严过多。
2.保证母乳喂养,充足的母乳,是摄入水分的保证,预防新生儿脱水热。
3.预防新生儿感染。
4.做好孕期保健,预防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