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asphyxia)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呼吸,引起缺氧并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的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伤残率的主要手段,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提高新生儿复苏的水平,是围产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4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亦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了新生儿死亡的1/4。
根据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2005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19.0‰。前三位的死因为:早产和低体重、窒息、肺炎,窒息占第二位。2005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因窒息死亡的比例占20.5%,为第二大致死原因。根据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2003年底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为19.9万,在五类残疾儿童中,智力残疾占54.2%。智力致残原因依次为:产时窒息、早产、宫内窘迫等,产时窒息为致残的首位原因。
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gram,NRP)是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建立的,自1987年在美国首次提出后,迅速传至全世界,仅仅16年的时间就有140万人受到过一次或再次培训,发行了超过75万份课本,并被译为22种语言,目前,它已发展为国际知名的教育项目,扩展到72个国家,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在北京、上海等省市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新法复苏”培训班,对新法复苏的广泛应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继续推进我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中国原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组、与强生儿科研究院、美国儿科学会合作,在中国建立了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并于2003年7月成立了项目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自2004年7月开始,先后举办了该项目的国家级师资培训班,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师资培训班,并在各省、地、市、县一级办学习班,继续扩大培训。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共培训医务人员110 659人。接受培训人员为产科医师、儿科医师、助产士及部分麻醉师。2009年对20个项目省的332所医院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2003年为6.32%,2008年降低至2.94%;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2003年为7.55/10 000,2008年降低至3.41/ 10 000。现在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培训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促进婴儿的安全和健康,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卫生工作人员。
新生儿窒息是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引起气体交换障碍,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因此,凡使胎儿、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引起窒息,它可出现于妊娠期,但多数出现在产程开始后,如果缺氧严重且发生较早,胎儿可死于宫内;如果缺氧发生在产程中或产后,则为产时窒息或娩出后的新生儿窒息。表1所列的产前和产程中的高危因素,可以造成胎儿缺氧,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报道凡有高危因素的分娩,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可达70%,应高度重视,做好复苏的准备。
表1 产前和产时的高危因素
由于有如下特点,早产儿更容易发生窒息及其并发症:
1.肺部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会导致呼吸困难。
2.脑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呼吸暂停。
3.肌肉张力低,易出现自主呼吸困难。
4.皮肤薄,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散失热量多。
5.大脑血管脆弱,缺氧易致出血。
6.不成熟的组织易受过度氧气的损害。
7.血容量少,易受失血致低血容量的影响。
8.免疫功能差,易受感染。
因此,对早产儿分娩应更重视,积极复苏,防止并发症。
1.呼吸暂停的概念
动物实验证实,无论胎儿或新生儿发生窒息,都要经历如下演变过程(图1):
(1)原发性呼吸暂停
胎儿或新生儿缺氧时,先有呼吸运动加快,若缺氧继续,则呼吸运动停止,心率减慢,此为原发性呼吸暂停。此时若及时给氧及必要的刺激,多能诱发自主呼吸。
(2)继发性呼吸暂停
如窒息持续存在,婴儿出现深度喘息样呼吸,心率继续下降,同时血压开始下降,呼吸越来越弱,最后在一次深呼吸后进入继发性呼吸暂停。在此阶段,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持续下降,新生儿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此时必须给予正压人工呼吸。
出生时不易鉴别原发性呼吸暂停和继发性呼吸暂停,应按继发性呼吸暂停处理,以免延误治疗。
2.出生前后肺和肺循环的改变
胎儿期由于氧供来自胎盘,胎儿只有很少部分的血液流经胎肺。胎肺不含气,肺泡内为液体充填,肺小动脉关闭,血液由肺动脉经动脉导管流至主动脉,动脉导管开放。
出生时空气进入肺泡,呼吸建立,肺泡张开。1/3肺液出生时经产道挤压,由口腔、鼻腔排出,余者由肺泡进入肺周围的淋巴管。肺液的排出取决于最初几次呼吸的强度,第一次呼吸所需压力为正常呼吸的2~3倍。肺小动脉开放,流经肺脏的血液量明显增加。原先经动脉导管流至主动脉的血,现流到肺内,动脉导管关闭。
3.窒息时缺氧及肺灌注减少
窒息的新生儿出生未建立正常的呼吸,肺泡不扩张,肺液排不出,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造成缺氧。窒息时血氧饱和度下降、酸中毒,使新生儿肺内小动脉仍保持收缩状态,动脉导管继续开放,血液不经肺而进入主动脉,即使肺泡开放,氧气也不能进入血液,更使缺氧加重。
窒息造成的低氧血症引起多脏器损害,尤其是呼吸中枢供氧不足加重呼吸抑制。故正压人工呼吸改善全身缺氧,尤其是改善呼吸中枢缺氧是窒息复苏的关键措施。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伤残的重要原因,正确规范的复苏对降低窒息的死亡率、伤残率非常重要。为指导新生儿复苏,美国新生儿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制订了新生儿复苏指南,并在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修改。5年前出版了2005年指南,5年来,国际上对新生儿复苏的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大量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并且制订了2010年美国新生儿复苏指南。
为指导我国的新生儿复苏,我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根据我国国情,参照国际的指南制定了中国的新生儿复苏指南,并定期修改。下面依据2011年修订的我国新生复苏指南介绍目前最新的新生儿复苏技术。
(一)复苏的准备
1.医务人员的配备
每个婴儿出生时,应做好复苏的准备,至少要有1名熟练掌握复苏技能的医务人员在场,应掌握正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药物的使用等技能。还应有一名助手,掌握除插管以外的复苏技能。如果预计复苏情况较为复杂,可能还需要其他人员的协助。
2.器械和用品的准备
产房内应备有整个复苏过程所必需的、功能良好的全部器械。新生儿分娩前,应将器械打开备用。
常用的器械和用品如下:
(1)吸引器械
吸引球囊、吸引器和管道、吸管(5F或6F、8F、10F、12F)、胃管(8F)及注射器(20ml)、胎粪吸引管。
(2)正压人工通气器械
新生儿复苏气囊(气流充气式或自动充气式气囊)或T-组合复苏器、不同型号的面罩(最好边缘有软垫)、配有气流表和导管的氧源。
(3)气管内插管器械
带直镜片的喉镜(0号,早产儿用;1号,足月儿用)、喉镜的备用灯泡和电池、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金属芯、剪刀、气管导管的胶带或固定装置、酒精棉球。有条件者准备喉罩气道、二氧化碳监测器。
(4)其他
辐射保暖台或其他保暖设备、温暖的毛巾、无菌手套、时钟、听诊器(最好新生儿专用)、胶布。有条件者准备空气氧气混合仪、脉搏血氧饱和度仪。
3.药品和给药的准备
肾上腺素1∶10 000(0. 1mg/ml),每安瓿3ml或10ml。等渗晶体液(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纳洛酮0.4mg/ml(每安瓿1ml)或1.0mg/ml(每安瓿2ml)。脐血管插管用品:消毒手套、解剖刀或剪刀、碘酒溶液、脐带胶布、脐导管(3.5F、5F)、三通管、注射器(1、3、5、10、20、50ml)、针头。
(二)复苏方案和实施
新生儿窒息目前采用的复苏方案为ABCD方案:
A(airway):建立通畅的气道。
B(breathing):建立呼吸,进行正压人工通气。
C(circulation):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循环。
D(drug):药物治疗。
图2是我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修订的2011年新生儿复苏指南中的流程图,以下的复苏实施按此流程图进行。
1.快速评估
出生后立即用几秒的时间快速评估以下4项指标:
(1)是否足月儿
早产儿常常由于肺发育不成熟、肌肉无力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呼吸,而且生后不能很好的保持体温,因此,应当将早产儿与母亲分开并在辐射保暖台对其进行评估和初步复苏。
(2)羊水是否清亮
羊水正常是清亮的,如羊水有胎粪污染则不清亮,常是宫内缺氧的结果。如羊水胎粪污染且新生儿“无活力”,则应气管插管,将胎粪吸出。
(3)是否有哭声或呼吸
是判断新生儿有无窒息的最重要指标,观察新生儿胸部就可以看出是否在呼吸,有力的哭声也说明有呼吸。喘息是在缺氧或缺血时发生的一系列单次或多次深吸气,说明有严重的呼吸抑制。
(4)肌张力是否好
也是判断新生儿有无窒息的重要指标,健康足月新生儿应四肢弯曲且活动很好。
如以上任何一项为否,则需要进行以下初步复苏。
2.初步复苏
(1)保暖
将新生儿放在辐射保暖台上或因地制宜采取保温措施,如用预热的毯子裹住婴儿以减少热量散失、将床垫预热、提高环境温度等。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即使用传统的措施减少热丢失,仍会发生低温。因此对体重<1500g的VLBW推荐如下保温措施:放婴儿于辐射源下,同时用透明的薄塑料布覆盖,防止散热。但以上保温措施不应影响复苏措施如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开放静脉等进行。
(2)建立通畅的呼吸道
1)摆正体位
新生儿应仰卧,颈部轻度仰伸到“鼻吸气”位置,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直线,可以让空气自由出入。应注意勿使颈部伸展过度或不足,这两种情况都会阻碍气体进入。
图2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2)吸引
胎儿娩出后,用吸球或吸管(8F或10F)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过度用力吸引可能导致喉痉挛和迷走神经性的心动过缓和延迟自主呼吸的开始。应限制吸管的深度和吸引时间(<10秒),吸引器的负压不超过13.3kPa(100mmHg)。
3)羊水胎粪污染时的处理
对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首先判断有无活力。“有活力”的定义是哭声响亮或呼吸规则,肌张力好,心率>100次/分。对羊水胎粪污染“有活力者”不需气管插管吸引胎粪。对羊水胎粪污染“无活力者”,即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肌张力低下,心率<100次/分(3项具备1项即可)的新生儿,应生后即刻气管插管吸引胎粪(图3)。
4)气管插管吸引胎粪的方法
插入喉镜,用12F或14F吸管清洁口腔和后咽部,直至看到声门。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将气管导管经胎粪吸引管与吸引器相连,边吸引边慢慢(3″~5″)拔出气管导管,必要时可重复操作(图4)。
(3)擦干
快速擦干全身。吸引在前,擦干在后。
(4)刺激
用手拍打或手指弹患儿的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无效,表明新生儿处于继发性呼吸暂停,应按以下步骤继续进行复苏。
图3 羊水胎粪污染的处理
图4 用气管导管和胎粪吸引管吸引胎粪
初步复苏需时30秒钟。
3.正压通气
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充分的正压通气。
(1)指征
1)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
2)心率<100次/分。
2011年新指南不再评估肤色,如有呼吸困难和/或持续中心性发绀或氧饱和度监测有低氧血症,可常压给氧或给CPAP,特别是早产儿。
(2)有关正压通气用氧的推荐
建议县以上医疗单位创造条件在产房添置空气-氧混合仪以及脉搏氧饱和度仪。无论足月儿或早产儿,正压通气均要在氧饱和度仪的监测指导下进行。足月儿可以用空气开始进行复苏,早产儿开始给30%~40%的氧,用空气-氧混合仪根据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使氧饱和度达到标准值(见图2)。
如暂时无空气-氧混合仪可用接上氧源的自动充气式气囊去除储氧袋(氧浓度为40%)进行正压通气。如果有效通气90秒心率不增加或氧饱和度增加不满意,应当考虑氧浓度提高到100%。
脉搏氧饱和度仪的传感器应放在导管前位置(即右上肢,通常是手腕或手掌的中间表面)。在传感器与仪器连接前,先将传感器与婴儿连接有助于最迅速地获得信号。
(3)正压人工呼吸的实施
1)通气压力需要20~25cmH2O(1cmH2O= 0.098kPa),少数病情严重的初生儿可用几次30~40cmH2O压力通气,以后通气压力维持在20cmH2O。
2)正压通气频率为40~60次/分(胸外按压时为30次/分)。
3)有效的正压通气应显示心率迅速增快,如正压通气达不到有效通气,胸廓起伏不好,需检查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闭性,是否有气道阻塞(可调整头位,清除分泌物,使新生儿的口张开)或气囊是否漏气,通气压力是否足够。面罩型号应正好封住口鼻,但不能盖住眼睛或超过下颌。
4)经30秒充分正压通气后,如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次/分,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通气。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100次/分,须继续用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施行正压通气,并检查及矫正通气操作。如心率<60次/分,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并开始胸外按压。
5)持续气囊面罩正压通气(>2分钟)可产生胃充盈,应常规经口插入8F胃管,用注射器抽气并保持胃管远端处于开放状态。
(4)正压人工呼吸复苏装置的应用
1)自动充气式气囊(图5)
是目前最常用的复苏装置,如名称所指,在无压缩气源的情况下,可自动充气,如不挤压,一直处于膨胀状态。它的吸气峰压(PIP)取决于挤压气囊的力量,它不能提供呼气末正压(PEEP)。结构上有如下特点:①氧与空气混合气体的出口为单向,有单向阀门,加压、吸气时打开,呼气时关闭。不能做常压给氧用。②储氧器功用:不用储氧器,供40%氧。用密闭式储氧器,供100%氧。管状储氧器,供90%氧。③安全装置:减压阀,当压力>3.43kPa(35cmH2O)时,阀门被顶开,防止过高的压力进入肺脏。
图5 自动充气式气囊
2)气流充气式气囊(图6)
又称麻醉气囊,靠压缩气源来的气流充盈,不用时处于塌陷状态,当气源将气体压入气囊,且面罩紧贴面部时气囊才能充盈。PIP由进入气体的流速,气流控制阀的调节和挤压气囊的力量决定。可提供PEEP,PEEP由一个可调节的气流控制阀控制。可做常压给氧。
图6 气流充气式气囊
3)T组合复苏器(T-piece)(图7)
是近年来国际上应用比较多的一种正压通气装置,由一个调节压力的装置和一个手控的T形管道构成。与气流充气式气囊一样,也需要压缩气源。是单手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或其他手指堵塞或打开T形管的开口,使气体交替进出新生儿体内,给予间断的PIP。主要优点是可提供PEEP,预设PIP和PEEP,并使PIP和PEEP保持恒定,更适于早产儿应用。
4)面罩的特点和有效应用
面罩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新生儿面罩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适合新生儿的面部。应使面罩与新生儿的面部形成密封。面罩的周围可有或无缓冲垫。缓冲垫可使面罩与婴儿面部的形状一致,更容易形成密封,并减少对新生儿面部的损伤。
面罩分为2种形状:圆形和解剖形。解剖形面罩适合面部的轮廓,当放在面部时,它的尖端部分恰好罩在鼻上。面罩有不同的大小,适于足月儿或早产儿。面罩边缘应能覆盖下颌的尖端、口和鼻,但勿覆盖眼睛。面罩过大可损伤眼睛,且密封不好。过小不能覆盖口和鼻,且可堵塞鼻孔。
4.胸外按压
(1)胸外按压的指征
30秒有效的正压人工呼吸后,心率持续<60次/分,应在继续正压人工呼吸的同时开始胸外按压。为保证与胸外按压有效配合,应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2)胸外按压的手法
胸外按压有两种手法:
1)拇指法
用两个拇指按压胸骨,两手环绕婴儿胸廓,其余手指支撑其脊柱。
2)双指法
用一手的中指加示指或中指加无名指,用指尖压迫胸骨。无硬垫时用另一手支撑患儿背部。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拇指法较可取,因为拇指法比双指法能产生更高的收缩压和冠状动脉充盈压,拇指法通常不容易疲劳,且能更好地控制压迫深度。但当患儿较大而操作者的手较小时,双指法则更方便。脐血管给药时,双指法更有利于脐部操作。
(3)胸外按压的位置和深度
应在新生儿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下方,即胸骨体下1/3进行按压,注意避开剑突。下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
(4)胸外按压的操作
胸外按压的下压时间应稍短于放松时间,使心脏输出量达到最大。胸外按压时拇指略弯曲,拇指或其他手指的指尖(根据使用按压方法的不同)在按压和放松的过程中,应始终不离开胸骨的压迫区。两次压迫之间,拇指或其他手指不得离开胸部。
(5)胸外按压与呼吸的配合
胸外按压要两人合作完成,一人进行正压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要与呼吸很好的配合,按压与呼吸的比例为3∶1,即每分钟按压90次,人工呼吸30次,共120次,每1循环(按压3次通气1次)需时2秒。每次人工呼吸后第1次按压时呼气。按压30秒后评估心率,如心率>60次/分,停止胸外按压继续人工通气,如心率仍<60次/分,加用药物肾上腺素。
5.气管插管
(1)气管插管的指征
图7 T-组合复苏器(T-Piece)
1)新生儿羊水胎粪污染且无活力时需气管插管吸引胎粪。
2)如正压人工呼吸不能充分改善临床症状,无良好的胸廓起伏,或需要正压人工呼吸持续超过数分钟时,可考虑气管插管,以改善正压人工呼吸的效果。
3)如需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可有利于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更好的配合,并使每次正压呼吸取得最大效率。
4)如需要用肾上腺素刺激心脏,在建立静脉途径前常用的途径是直接注入气管,需要气管插管。
5)疑有膈疝,不用面罩而用气管插管,可防止空气进入胃肠道,妨碍肺扩张。
(2)气管插管的实施
1)选择喉镜:足月儿使用的型号喉镜镜片为1号,早产儿为0号。
2)根据体重选择合适内径的气管导管(表3)。
表3 气管导管内径
3)确定气管插管深度:按体重计算管端至口唇的长度(cm),可按出生体重(kg)加5~6计算(表4)。
表4 气管导管的插入深度
4)气管插管的步骤:①操作者左手持握喉镜。②保持新生儿的头部呈“鼻吸气”位置。整个过程中,应常压给氧。③喉镜应沿着舌面右侧滑入,将舌推至口腔左侧,推进镜片直至尖端超过舌根。④轻轻提起镜片,提升整个镜片而非镜片尖端。⑤寻找解剖标记,声带看起来像反向的字母“V”(图8)。必要时,吸引分泌物改善视野。⑥如声门关闭,等待其开放。插入气管导管管端直到声带线达到声门水平。⑦撤出喉镜时,将导管紧贴患儿上腭。如有金属芯,握住导管,将金属芯从管中撤出。以上步骤需要在20秒内快速完成。如无法暴露声门并在20秒内插入导管,则撤出喉镜,用气囊面罩给新生儿做正压人工呼吸使新生儿稳定,然后重试。
5)气管插管位置的判断:如导管已在正确位置,应观察到:①心率和肤色改善,心率迅速增加是插管位置正确和正压通气有效的重要指征;②每次呼吸时胸廓对称扩张,有双肺呼吸音,但胃区无声音;③呼气时,管内壁有雾气凝结;④CO2检测器可确定呼出CO2的存在;⑤胸片显示导管管端在锁骨或稍下水平。
6)气管插管的替代装置——喉罩气道(laryngeal mask airway,LMA):当面罩-气囊正压人工呼吸失败以及气管插管不可能或不成功的情况下,可用喉罩气道。喉罩气道是一个用于正压人工呼吸的气道装置(图9),为一个带有边圈可扩张的软椭圆形喉罩与弯曲的气道导管连接而成的装置。操作者用示指将此装置插入新生儿的口腔并沿其硬腭直到顶端接近食管。当喉罩完全插入,打气使边圈扩张,扩张的喉罩覆盖喉口并使边圈与咽下区的轮廓一致,用低压封堵住食管。该气道导管有一个15mm的连接管,可连接复苏囊或呼吸器。施行正压人工呼吸时,压力通过气道导管传送到喉罩,进入到新生儿的气管。
喉罩气道是气管插管的替代装置,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当气囊面罩人工呼吸不成功时应用喉罩气道和气管内插管的应用无明显的区别。但有以下情况,如需吸引胎粪污染的羊水、胸外按压、VLBW或需要气管内给药时应用气管内插管而不应用喉罩气道。
6.药物
在新生儿复苏时,很少需要用药。新生儿心动过缓通常是因为肺部充盈不充分或严重缺氧,而纠正心动过缓的最重要步骤是充分的正压人工呼吸。但是在足够的100%氧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30秒后心率仍<60次/分,应给肾上腺素或扩容或二者皆给。
(1)肾上腺素
图8 识别声门的解剖标记
1)给药指征:在30秒正压人工呼吸和30秒胸外按压配合人工呼吸后,心率仍<60次/分,需要使用心脏兴奋剂肾上腺素。
图9 喉罩气道
2)剂量和给药途径:过去推荐首剂量肾上腺素通过气管内导管给予,因为建立静脉给药途径需要时间,气管内给药迅速。但近年来研究显示气管内给药如发挥作用所需剂量远大于通常的推荐剂量,因此推荐一旦静脉途径建立,应尽可能静脉给药。推荐剂量是每次0.01~0.03mg/kg(即1∶10 000溶液0.1~0.3ml/kg),不推荐大剂量静脉给药。在静脉通道未建立或正在建立时可先气管内给药,剂量大于静脉剂量,为0.05~0.10mg/kg(即1∶10 000溶液0.5~1.0ml/kg),最大量不得超过0.1mg/kg,因其安全性尚未得出最后的结论。不论何种途径给药,肾上腺素的浓度应为1∶10 000(0.1mg/ml)。
(2)扩容剂
1)扩容剂的应用指征:有低血容量的新生儿、已怀疑失血或新生儿休克(苍白,低灌注,脉弱)且对其他复苏措施无反应时考虑扩充血容量。
2)扩容剂的选择:可选择等渗晶体溶液,推荐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不选择胶体液如白蛋白。大量失血则需要输入与患儿交叉配血阴性的同型血或O型红细胞悬液。
3)使用方法:生理盐水首次剂量为10ml/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推入(>5~10分钟)。在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观察反应后可重复注入。
(3)纳洛酮
纳洛酮不推荐作为产房呼吸抑制新生儿开始复苏努力的药物,心率和氧合应当靠支持通气来恢复。
如应用纳洛酮应有严格的适应证,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正压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出现严重呼吸抑制;
2)母亲在分娩前4小时以内有应用麻醉、镇痛剂历史。
应用时要注意:
1)必须首先完成建立通畅的气道和气囊面罩正压通气;
2)母亲吸毒者或使用美沙酮者不能使用纳洛酮,否则导致新生儿惊厥。
纳洛酮剂量为0.1mg/kg,静脉或肌注。
(4)碳酸氢钠
新生儿复苏时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
7.复苏后的监护和护理
复苏后的新生儿可能有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并仍有再恶化的可能,一旦足够的通气和循环建立,应给予密切监护和护理。复苏后应继续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心率、血压、呼吸的监测,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血糖、血钙、血钠的检测等。复苏后的新生儿要给予最佳的护理,做好保暖,体温维持在36.5°C的中性温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限制入量和控制脑水肿,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防止低血糖。及时对脑、心、肺、肾及胃肠等器官功能进行监测,早期发现异常并适当干预,以减少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8.早产儿的复苏
近年来早产儿窒息的复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早产儿的复苏和复苏后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早产儿体温中枢不成熟,保温能力差,易发生低体温,应置于适合的中性温度的暖箱。对<1500g的VLBW,尤其<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需复苏者可采用塑料膜保温。
(2)VLBW儿尤其ELBW儿,因肺不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生后如有可能应立即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PS进行防治。
(3)由于脑生发层基质的存在,易造成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心肺复苏时应保温、避免使用高渗药物、注意操作轻柔、维持颅压稳定,避免颅内出血。
(4)窒息缺氧缺血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密切观察、延迟或微量喂养。
(5)早产儿对高动脉氧分压非常敏感,易造成氧损害。需要规范用氧,复苏时尽量避免使用100%浓度的氧,最好应用空氧混合仪调整用氧浓度并进行经皮氧饱和度的动态监测,使经皮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