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会阴裂伤
会阴裂伤
概述

会阴裂伤最常发生于分娩时,普遍使用的会阴侧切术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益处,会阴正中切开术更会明显增加会阴撕裂延长至肛门括约肌的危险性。但遗憾的是目前仍未对产科肛门括约肌损伤的修补技术取得一致的共识。

病因学

1.胎儿原因

胎儿过大、胎先露异常,胎头以较大的径线通过产道,如持续性枕后位或以面先露胎位娩出;过期妊娠时胎头不易变形等均易导致会阴阴道撕裂。胎头娩出过速时由于会阴与阴道未充分扩张,常导致会阴阴道撕裂。

2.孕妇自身因素

①孕妇会阴体过长,或会阴体过于坚硬、缺乏弹性;或阴道狭窄,或会阴阴道有瘢痕等,因在分娩时不能有效充分扩张,在分娩过程中产生撕裂。产妇年龄过小、过大,尤其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40岁初产妇,阴道较紧,阴道撕裂可能性较大。②孕妇耻骨弓狭窄,伴骨盆出口横径小,胎头在利用后三角时会阴体受压而过度伸展,易造成会阴体严重撕裂。③孕妇产轴方向异常,如孕妇悬垂腹子宫过度前倾;或曾行子宫固定术,子宫颈常向后、向上移,这些均可以造成阴道后穹隆过度伸展而撕裂。

3.接产时处理不当

初产、第二产程长、会阴水肿易引起会阴阴道撕裂;接产时未能很好地保护会阴或保护不当;不恰当会阴切开,研究发现正中切开引起会阴阴道撕裂概率大于会阴侧切;阴道助产操作不当,产钳助产撕裂会阴阴道的概率高于胎头吸引术;产时处理医师经验很重要,未能准确判断接产时机,未能在产妇运用腹压时保护会阴,或帮助胎头俯屈不充分,或保护会阴不当,过分用力和连续压迫会阴,或在胎肩娩出前未能继续保护会阴,均能造成会阴阴道严重撕裂。宫口未开全使用缩宫素导致宫缩过强,胎儿娩出过快,产道未能充分扩张,易造成会阴阴道撕裂。

单独阴道裂伤不伴有会阴裂伤在临床上很少见。会阴阴道裂伤常成纵形,且多发生在会阴阴道口正中。为有助于评估和讨论损伤程度,进行适当的修复处理以及临床工作需要,构建了分类系统。在美国采用4级分类系统,欧洲则采用3级分类系统(欧洲的Ⅲ度撕裂与美国的Ⅳ度撕裂相当)。

类型

1.Ⅰ度撕裂

会阴部皮肤或/和阴道黏膜撕裂,出血不多。

2.Ⅱ度撕裂

会阴部皮肤及其皮下组织和/或阴道黏膜撕裂,出血较多。

3.Ⅲ度撕裂

①Ⅲ度不完全撕裂:在Ⅱ度撕裂基础上,肛门括约肌筋膜及部分(不是全部)肛门括约肌撕裂。②Ⅲ度完全撕裂:在Ⅱ度撕裂基础上,肛门括约肌完全撕裂。

4.Ⅳ度撕裂

累及直肠黏膜撕裂在内的完全性Ⅲ度撕裂。

会阴阴道撕裂,常使盆底组织受损松弛,出血多,容易发生感染,应及时按解剖层次结构缝合修补。

治疗

分娩时会阴侧切术后修补技术应该包括会阴体整体重建,采用肛门外括约肌端-端缝合或重叠缝合成形术,重新缝合拉近肛门内、外括约肌。如果修补术后再次裂开,传统的处理方法为延期至少8周后才进行二期修补。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让炎症反应消退,同时,缺损的边缘也可以恢复足够的血液供应。但很多外科医师推崇更早期的修补,因为这样能使患者避免2个月的不适症状(Uygur,2004)。

目前有三种方法用于修补完全性会阴裂伤:分层修补术、Warren皮瓣法和Noble法。最常见的是分层修补术。以下是分层修补完全性的会阴裂伤及括约肌成形术的基本步骤。

1.在阴道后壁与直肠交界处做横向或者月牙形切口。向侧面延长切口,直至肛门括约肌回缩所形成的凹隙处。

2.然后沿着阴道后壁下1/2做一中线切口。用锐性分离使阴道后壁完全与直肠前壁分离。两侧分离至肛门外括约肌处。用低电压的神经电刺激器可以帮助鉴定肛门括约肌边缘有无活力。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平滑肌层增厚、向下延拓的环状结构,它是肛门直肠黏膜与肛门外括约肌之间的一层白色平滑组织。

3.切除所有瘢痕组织,用3-0延迟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关闭肛门黏膜上的缺损。

4.用1-0或者2-0延迟吸收缝线通过端-端间断缝合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的小缺损也通常用这种方法缝合。因为大部分静压是通过内括约肌来维持,所以,缝合这一层的长度要超过3~5cm。

5.肛管内会形成一个4cm长的高压区域,通过端对端间断缝合肛门外括约肌,再接合肛门内括约肌使之闭合无效腔。同时,如果缝合关闭肛门黏膜层,也可以降低黏膜层的张力。如果缺损小或者肛门外括约肌容易分离,则考虑选择重叠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术。

6.一旦括约肌重新接合,会阴重建手术的剩余部分应该包括会阴浅横肌和球海绵体肌的断端的对合缝合,以支持和提高会阴体。正常情况下,两侧的耻骨直肠肌在直肠和阴道之间是互相不接触的,要避免过分的折叠缝合。因为如果过分的折叠会造成后壁组织粘连,引起性交疼痛。修补术完成后,阴道后壁应该与会阴体垂直)。

作者
常青
来源
女性泌尿盆底疾病临床诊治,第1版,978-7-117-22771-1
中华妇产科学(上册),第3版,978-7-117-17190-8
上一篇:先兆临产 下一篇:宫颈裂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