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高原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高原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长期居住在高原者,其血液、消化、神经、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等均有其特殊的变化,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性心脏病、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性疾病较平原地区明显增多。妊娠期妇女由于其处在特殊时期,孕期循环、血液系统出现较大的变化,妊娠晚期时,有效循环量增加了50%,对心脏、血管等各个脏器的压力明显增加,甚至造成疾病,导致一些疾病发病率增高,危害到妊娠妇女健康,因此对于高原地区孕产妇身体的变化和孕产期各种疾病的防治,需要更多的关注。

1.高原地区孕产妇的机体变化

居住于高原地区的孕产妇,妊娠后需氧量增加,为适应高原低氧状态,机体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即习服过程。这种变化包括母体变化、胎盘结构的改变和胎儿变化等,其中应以胎儿附属物变化最为重要和明显。

高原地区孕产妇的循环血量增加致使红细胞数较孕前减少,但与平原地区相比由于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孕产妇其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红细胞数增加,因此高原地区孕产妇妊娠后红细胞数也较平原地区升高,供氧能力并未减少。不论是平原还是高原,胎儿的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都较正常成年人高,即使平原地区的胎儿也是处于低氧血症中,因此一般在高原地区习服的妇女,其胎儿也可耐受缺氧状态。高原的低氧状态可导致胎盘体积减小、胎盘厚度变薄、胎盘重量减轻、胎盘毛细血管增生。研究发现,高原地区孕产妇胎盘绒毛间隙的面积较平原地区孕产妇小,说明高原地区孕产妇胎盘每单位体积的组织结构较平原地区孕产妇胎盘组织结构更为致密。这种代偿性的变化说明,虽然高原地区的胎盘质量比平原地区的胎盘质量减少,但胎盘的气血交换功能相对增强,保证了胎儿在高原低氧状态下的营养供应。与此相适应的是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和生长也受到了缺氧的状态,呈现出较低耗氧量,表现为高原地区胎儿体重较平原地区减轻的趋势,且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增加,新生儿体重呈现线性下降。这是一个单独的影响因素,与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无关。

2.高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而导致一系列特异的临床表现。相对于平原地区孕产妇,高原地区孕产妇有效血容量不足,毛细血管痉挛多见,更易造成患者的多脏器多组织缺血、缺氧表现,由于高原地区子宫胎盘灌注不足较平原地区严重,子宫胎盘相对缺血缺氧,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时间较早、病情较重,发生子痫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风险。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水肿、小动脉痉挛,严重者小动静脉比例由正常的2∶3变为1∶2或1∶3,严重者可发生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机体无论是进入高原还是返回平原,机体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通过自我调节保持机体的动态平衡,以适应不同海拔的环境。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群其机体各脏器均有与平原地区的人群不同的变化,这也决定了高原地区妊娠妇女和妊娠高血压患者各器官发生病变程度会有所不同。高原地区由于其特有的高原低氧、冬季时间长、气候干旱寒冷,大气压低、氧分压低,吸入气氧分压或动脉血氧分压都分别比平原下降了20~30mmHg,造成人体处于持续低氧状态。由于高原地区的长期低氧也造成了子宫血供的不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高原地区低氧环境下,正常妊娠妇女的子宫动脉血流量及胎儿脐动脉血流灌注量均有改变,随着孕产妇需氧量的增加,这种缺氧状态更加明显,机体为适应这种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随着孕龄的逐渐增加,需氧量逐渐增加,可能会导致失代偿的出现,疾病随之发生。我国平原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为9. 4%,高原地区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为24. 6%,居住在高原(>2700m)地区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2~4倍不同程度的增高,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南方、北方、中国西藏地区都可见到。据报道,青海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占死亡总数的23. 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海拔的影响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高海拔低氧状态对孕产妇最明显的影响是低血氧分压、胎儿生长受限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增高。高原地区子宫胎盘动脉血流量的减少和血氧不足使胎儿遭受到双重损伤。

高原地区妊娠妇女由于高原的低氧状态使子宫的供血减少,且血氧分压低,加之寒冷环境导致毛细血管痉挛、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等,与平原地区妊娠妇女相比其缺血更加严重,尤其是对高原未完全适应的妊娠妇女更加容易造成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另有证据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流量减少的原因被认为是滋养层细胞对子宫内膜的浸润和子宫螺旋动脉重塑障碍,子宫螺旋动脉重塑不成功可促使子宫动脉的血流量减少。这似乎可以合理推断:子宫胎盘动脉血流减少虽不足以完全导致疾病,但是子宫胎盘动脉血流的减少可以增加妊娠妇女发生子痫前期的危险。另外,高海拔地区居住的正常妊娠妇女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浓度升高。亦可增加妊娠妇女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还有研究表明,在有倾向发展成子痫前期的妊娠妇女中,其机体存在血管敏感性的异常。高血压的孕产妇对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加。子痫前期妇女交感神经的活性是增强的,增强的交感神经调节作用具有增加子痫前期风险的作用,而在高海拔地区妊娠期间血管收缩反应比血管舒张反应增加更加明显,故高原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以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高原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对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妇女的调查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是涉及多个系统的而非单一因素导致的,上述的各种参数均和疾病的发生相关,但没有一个是一定能引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海拔仅仅增加了患病的风险系数。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并发症。

1.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

以生活方式的调整为主,必要时可辅以少量药物治疗。

(1)保持良好的睡眠是防止血压增高的重要措施。睡眠不好可适当使用安眠药物如地西泮5mg睡前服用,以保证睡眠充足。

(2)高原地区食盐量相对较高,应注意孕期食盐量,但不提倡严格限盐。

(3)妊娠中、晚期每日吸氧30分钟1~2次,改善高原地区孕产妇机体供氧状态。

(4)给予补钙治疗,缺铁孕产妇予补铁治疗,孕晚期尽量避免各种情绪及声光电过度刺激,减少机体过度应激。

(5)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放松,每天测血压、体重,28周后每周至少进行2次胎心监护和尿蛋白测定,及时发现头痛、眼花等病情变化。及早处理、及时终止妊娠。

2.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控制血压、预防子痫,减少并发症。

由于重度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增多,及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头痛、眼花、视力模糊、心慌等并发症的预兆,及早治疗,胎儿已成熟可结束妊娠,宫颈成熟度差可给予促宫颈成熟后阴道分娩,有产科指征可行剖宫产术,病情持续不缓解者可选择剖宫产术。

3.子痫的预防和治疗

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表现。高原地区子痫发病率高,是影响孕产妇预后的重要因素。硫酸镁被认为是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预防抽搐的不可替代的药物,规范的硫酸镁药物治疗也是子痫患者预防再次抽搐的标准用药。

子痫治疗的原则是镇静、预防再抽搐、防止心脑血管意外、防止胎儿死亡。子痫可造成孕产妇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高原地区低氧状态常导致药物的代谢减慢,因此在使用镇静药物时要注意重复使用的时间,防止发生呼吸抑制和药物蓄积。用药后短期内分娩可使新生儿呼吸抑制,故分娩前6小时以内应避免使用镇静药物。

子痫抽搐控制2小时可考虑终止妊娠。对于未足月的患者,可积极的给予地塞米松促进胎儿肺成熟后终止妊娠,改善胎儿预后。病情不缓解或宫颈成熟度不足者可选择剖宫产结束妊娠。

作者
张建青;芦莉
来源
中华妇产科学(上册),第3版,978-7-117-17190-8
上一篇:与妇产科相关的高原脑水肿 下一篇:高原地区胎儿生长受限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