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女性免疫不孕
免疫性不育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引起,是指不育症患者排卵及生殖道功能正常,无致病因素发现,配偶精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但有抗生育免疫证据存在。正常性生活情况下,机体对生殖过程中任一环节产生自发性免疫,延迟受孕二年以上,称为免疫性不育症。
免疫不育是相对概念,是指免疫使生育力降低,暂时导致不育。不育状态能否持续取决于免疫力与生育力间的相互作用,若免疫力强于生育力,则不育发生,若后者强于前者则妊娠发生。不育常有多种因素同时存在,免疫因素亦可作为不育的唯一原因或与其它病因并存。该病的种类很多,但多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引起患者盆腹腔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自稳发生紊乱及子宫腔的免疫内环境紊乱,如精子、精浆、卵子的透明带、卵巢产生类固醇激素的细胞及子宫内膜细胞作为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引起不育。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反过来它也调节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形成了一个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免疫性不育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是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病症之一。
目前发现的免疫性抗体主要包括抗精子抗体 (anti-sperm antibody,As-Ab)、抗卵巢抗体 (anti-ovary antibody,AoAb)、抗子宫内膜抗体 (anti-endometria antibody,EMAb),以及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 (anti-hCG antibody,hCGAb)、抗透明带抗体 (antizona pellucida antibody,AzpAb)、抗心磷脂抗体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b)等。
其发病率各有差异,文献所报道的发病率占不明原因不孕的10%~50%不等,如抗精子抗体的发病率为25.5%,抗透明带抗体在不孕患者中约占19.62%;原发不孕抗卵巢抗体阳性率为21.74%,继发不孕抗卵巢抗体阳性率为20.15%。抗磷脂抗体在不孕症中占24%,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在原发性不孕中阳性率为9.1%、继发性不孕中阳性率为33.6%。
1.女方血清内及宫颈黏液中抗精子抗体
精子和精浆有许多抗原物质,阴道和子宫等可以吸收这些抗原并分泌抗体,性交后反复进入阴道的精子抗原却未产生抗体。原因可能是精浆内含有免疫抑制物,如果此抑制物受到破坏,或女性生殖道黏膜破损或出血时性交,则精子抗原通过上皮屏障进入上皮下的淋巴细胞产生抗精子抗体,从而导致不孕。AsAb可阻止精子穿过宫颈黏液。随AsAb抗体滴度升高,精子穿透性下降。输卵管含免疫物质最多,并在此发生局部免疫作用,阻止精子的进入。在原因不明不孕症妇女中,约有30%在血清中检测到抗精子抗体。
2.女方血清内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抗磷脂抗体是一组自身免疫性抗体,此类抗体多发生于组织炎症,损害及粘连后,带负电荷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可与之结合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主要是引起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倾向而引起蜕膜或胎盘血流不足,其机制是前列环索(PGI2)受到抑制。
3.抗子宫内膜抗体
子宫内膜抗体是以子宫内膜为靶抗原产生的自身抗体。子宫内膜抗体可在6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血清中检出,而且患者常合并抗甲状腺、抗内皮、抗卵巢抗体。子宫内膜抗体和子宫内膜中抗原产生抗体反应,引起内膜损伤,干扰孕卵着床和胚胎发育。因此检测不孕症妇女血清中的抗子宫内膜抗体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不孕症的方法。对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者可采用皮质激素治疗,抑制抗体的形成和异常免疫反应。对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相应的治疗,积极助孕。
4.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不孕症
(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不孕症患者中有1%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较整个人群的发病明显升高。在40岁以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53%合并月经不规律。狼疮性肾炎可导致闭经和卵巢功能低下,也可影响男性的阴茎勃起和精子的形成。SLE选择合适的时机怀孕很重要,建议SLE患者在疾病控制期或缓解期受孕,妊娠后由免疫医师和产科医师定期共同监测。孕前和孕后用羟氯喹、泼尼松和阿司匹林治疗。
(2)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正常卵的形成依赖正常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常合并月经不规律和不孕。AITD表现为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甲状腺抗体升高的妇女孕早期甲状腺储备功能低下。大部分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的患者存在轻微的TSH升高,因此在怀孕前和早孕期应用甲状腺激素补充疗法,另外还可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3)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胰岛细胞的免疫性病变,由于内分泌的异常而导致月经紊乱及生殖年限缩短如初潮延迟和早绝经。高的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与PCOS的发病相关。T1DM患者的生育力较整个人群降低20%。
5.外周血和子宫内膜局部的免疫问题
正常月经周期及早孕期子宫内膜中,典型的CD3+、CD4+、CD8+淋巴细胞分布较少,而以不典型淋巴细胞CD56+较多(又称NK样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并随月经周期和妊娠期而变化,而血中的NK细胞多数为CD56dim。动物实验表明,此细胞可能被着床前滋养层产生的α干扰素活化,杀伤子宫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协助滋养层细胞植入子宫内膜。同时NK样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TGFβ2可以抑制滋养层细胞的DNA合成,限制其无限增殖,因此起到了对滋养层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维持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之间的动态平衡,保证了胎儿的正常形成。当免疫失调时CD56+细胞的功能减弱从而引起不孕和流产。有研究显示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外周血CD56dim浓度和比率较怀孕妇女升高,应用免疫疗法可增加妊娠成功率。对外周血NK细胞升高的反复着床失败者应用泼尼松和免疫球蛋白治疗。黄体期内膜搔刮通过改变内膜局部的细胞和生长因子改善IVF着床率。
6.卵巢早衰(POF)
POF患者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卵巢抗体、抗透明带抗体等;患者卵巢组织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报道对POF患者雌激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1.血清或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阳性,或抗卵透明带抗体阳性,或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等。连续三个月每月检查一次,如三次检查结果均提示抗体阳性,则考虑为免疫性不孕。
2.性交后试验:排卵期性交后2小时内,每高倍镜视野下宫颈精液中有力前进的精子<5个。
3.精子制动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荧光标记,放射性核素标记等试验方法。
4.精子宫颈黏液穿透试验:将排卵前期的宫颈黏液吸入毛细管内,置于精液中,在37℃下放置1小时,精子穿透的最远距离小于5mm为无穿透力,6~19mm为中等穿透力,超过20mm为穿透力良好。
5.宫颈黏液、精液相合试验:试验选在预测的排卵期进行。取一滴宫颈黏液和一滴液化的精液放于玻片上,两者相距2~3mm,轻摇玻片使两滴液体相互接近,在光镜下观察精子的穿透能力。若精子能穿过黏液并继续向前运行,提示精子活动力和宫颈黏液性状均正常,表明宫颈黏液中无抗精子抗体。若见与宫颈黏液接触面的精子“颤抖”,不活动或迟缓,则表明宫颈黏液中存在抗精子抗体。
6.精子凝集试验:是基于抗体和抗原之间相互凝集的原理。有明胶凝集试验,试管玻片凝集试验,盘凝集试验等。
其中血清免疫抗体检查、性交后试验及宫颈黏液、精液相合试验最常用。
1.隔离疗法
使用避孕套,避免和减少女性生殖道与精子及其抗原物质的接触,而不产生新抗体。一般隔离6~12个月,并且随访血清及宫颈粘液中的抗精子抗体滴度,待恢复正常后可能受孕。
2.免疫抑制疗法
临床上多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局部使用、低剂量持续给药、大剂量间歇给药和冲击给药几种方法。免疫抑制疗法的目的是抑制体内免疫反应,使抗精子抗体滴度下降。可用强的松5mg,每天3次,连用3~6个月。或甲基强的松龙32mg,每天2次,于月经周期第5~11天,连用7天。免疫抑制疗法副作用大,很少使用。
3.宫腔内人工授精(IUI)
对免疫性不孕采用超促排卵联合IUI的治疗方法,可使不少患者获得妊娠,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经体外处理后的活动精子直接移植入宫腔,避免其与宫颈粘液的接触,可能克服了部分免疫性因素,提高受孕率。
4.配子输卵管内移植(GIFT)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这两种技术都可以避免精子与女性生殖道接触,因而被用于免疫性不孕的治疗。但尚不能克服免疫因素对精卵结合的影响,其确切效果尚不能肯定。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解释诊断性检查的种类及可能引起的不适、不孕症治疗的方法及结局等。
1.避免流产。研究表明,无论是自然流产还是人工流产均可引起免疫性抗体的产生,所以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避免怀孕。
2.注意卫生。经期、流产后要严格遵守医嘱,不要过早房事;做好日常保健,提高免疫力,积极治疗慢性炎症。
3.避免过多的医源性创伤,在宫腹腔镜手术操作过程中务必谨慎,减少不必要的创伤,以保护女性生殖功能。
4.调整心态,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