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龈病是指一组发生于儿童牙龈组织的病变,包括儿童牙龈组织的炎症及全身疾病在牙龈的表现。牙龈病一般不侵犯深层牙周组织。
菌斑的刺激是导致牙龈组织感染的主要原因。儿童由于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或外伤刺激后易发生炎症,又因乳牙解剖形态的特点,如牙冠近颈部1/3处隆起、牙颈部明显收缩,龈缘处易积存食物残屑而刺激牙龈。生理间隙的存在、萌出期暂时性的牙列不齐,易使牙垢堆积、牙石附着、食物嵌塞等也能刺激牙龈。不良修复体如金属冠边缘伸展不当、充填体的悬突、不合适的矫治器,以及一些口腔不良习惯、恒牙萌出等都可能造成牙龈的损伤和菌斑的滞留堆积而诱发牙龈炎,加之儿童时期的口腔清洁卫生工作难以完善,因此儿童牙龈炎较为常见。
国内外调查显示牙龈炎(gingivitis)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遍,其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为70%~90%。牙龈炎最早可见于3~5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也逐渐增加,在青春期达到高峰。青春期后,牙龈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口腔卫生保健措施的实施和口腔卫生习惯的改善,儿童牙龈炎的患病率正逐年缓慢下降,但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儿童牙龈炎患病率仍然较高。
1982—1984年我国卫生部组织了对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9、12、15、17岁5个年龄组共131 340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这5个年龄组中小学生牙龈炎的患病率为66.9%,其中15岁年龄组为80.5%;1995—1996年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12岁组之牙结石检出率为52.03%,6个区段健康者占24.96%;2005—2007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12岁组儿童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57.7%,牙石检出率为59.1%。因此,对儿童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应予以关注。
1999年美国召开的关于牙周病分类的国际研讨会提出了新的分类法,将牙龈病分为菌斑(plaque)引起的牙龈病和非菌斑引起的牙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