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唾液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绝大多数系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见。唾液腺上皮性肿瘤(salivary tumors of epithelial origin)的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
在不同国家,唾液腺肿瘤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文献报告为0.15~1.6/10万。在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唾液腺肿瘤发病率的统计资料。
唾液腺肿瘤与全身肿瘤的构成比,据Frazell报道,大唾液腺肿瘤占除皮肤以外所有良、恶性肿瘤的5%。国内6所口腔医学院校口腔病理教研室统计口腔颌面部肿瘤66902例,其中唾液腺上皮性肿瘤23010例,占32.9%。
在唾液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约占80%。下颌下腺肿瘤占10%,舌下腺肿瘤占1%,小唾液腺肿瘤占9%。在小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于腭腺,约占50%。不同的单位,报告的结果可有一些区别,其原因与单位性质有关,口腔专科医院收治的小唾液腺肿瘤相对较多,如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统计的5 850例唾液腺肿瘤中,腮腺占61.8%,下颌下腺占9.4%,舌下腺占2.7%,小唾液腺占26.1%。
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比例,在不同部位的腺体中,发生率也不一样。在大涎腺肿瘤中,腺体越小,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越大。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下颌下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60%)多于恶性肿瘤(约占40%);舌下腺肿瘤中,恶性肿瘤的比例高达90%,良性肿瘤只占极少数(10%)。小唾液腺肿瘤中,恶性肿瘤(约占60%)亦多于良性肿瘤(约占40%)。
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在各个部位的唾液腺中发生的相对比例也不一样。沃辛瘤、嗜酸性粒细胞腺瘤几乎仅发生于腮腺;腺泡细胞癌、唾液腺导管癌、上皮-肌上皮癌多见于腮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多见于腭部小唾液腺;管状腺瘤90%发生于唇腺。磨牙后区腺源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最为常见。舌下腺肿瘤很少见,但一旦发生,很可能是腺样囊性癌。
多原发性唾液腺肿瘤时有所见,部位以腮腺为常见。病理类型以沃辛瘤为多,其次为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少见。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唾液腺肿瘤。成人唾液腺肿瘤良性多于恶性,但儿童唾液腺肿瘤恶性多于良性。
有些唾液腺肿瘤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女性多于男性,而沃辛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唾液腺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多数肿瘤,即使是良性肿瘤,包膜也不完整,采用单纯沿包膜剥离的方法,常有复发,故手术原则应从包膜外正常组织进行,同时切除部分或整个腺体。如位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依据肿瘤的大小,作腮腺浅叶切除或部分腮腺切除。位于腮腺深叶的肿瘤,常需同时摘除腮腺深叶。腮腺肿瘤除高度恶性肿瘤以外,如果肿瘤与面神经无粘连,应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并尽量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果与面神经有轻度粘连,但尚可分离,也应尽量保留,术后加用放射治疗。如果术前已有面瘫,或手术中发现面神经穿过瘤体,或为高度恶性肿瘤,应牺牲面神经,然后作面神经修复。一般来说,唾液腺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不高,约在15%左右。因此,对低度恶性肿瘤,当临床上出现肿大淋巴结,并怀疑有淋巴结转移者,才选择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当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或不怀疑有转移者,原则上不做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但对高度恶性肿瘤患者应考虑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唾液腺恶性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单纯放疗很难达到根治效果,但对某些病例,放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这些病例包括:腺样囊性癌,其他高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不彻底、有肿瘤残存者,肿瘤与面神经紧贴、分离后保留面神经者。放射治疗的方式可以是外照射,也可以用125I组织内照射。
唾液腺恶性肿瘤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特别是腺样囊性癌及唾液腺导管癌,远处转移率在40%左右。因此,术后还需配合化学药物治疗加以预防,但目前尚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化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