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arcinoma of the oropharynx
口咽癌以黏膜源性多见,其中鳞状上皮癌最多见。其次是淋巴瘤、恶性混合瘤、表皮样癌等,后两者少见。口咽部鳞癌中又以腭扁桃体癌多见,其次是侧咽壁鳞癌、软腭癌、会厌鳞癌(见喉部肿瘤)和舌根部鳞癌。病程发展较快,发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5岁,男性多于女性。
口咽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的资料,其发病率约为1.6/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5%;国内报告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3%~0.6%。
口咽癌以原发于扁桃体者最多,占全部口咽癌的一半以上,约60%;其次为咽壁、舌根和软腭,这些部位的癌肿发病情况相差不多,分别占的12%左右,约为扁桃体癌的1/5。口咽癌好发年龄在40~70岁之间,但不同解剖部位,好发年龄略有差别;60%的扁桃体癌发病率年龄在60岁以下,而舌根及软腭癌一半以上发生于50岁以上年龄组。口咽癌常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7∶1。
口咽癌的致病因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烟草仍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主要的发病相关因素之一。
口咽介于软腭及舌骨两个平面之间,上端与鼻咽接壤,下与下咽相连,是上呼吸道与上消化道的交汇处。依据UICC的解剖区域定义:口咽前界由舌后1/3及会厌组成;侧壁为扁桃体、扁桃体窝、舌腭弓、咽腭弓和舌扁桃体沟;后壁为腭水平面至会厌底以上的咽后壁组织;上壁由软腭和悬雍垂构成。
以上区域发生的肿瘤均属口咽肿瘤范畴。有来源于粘膜或涎腺上皮的癌,也有间叶组织来源的各种肉瘤;因此口咽癌瘤的病理类型是较复杂的。临床上以上皮来源的各种癌最多见,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其他肿瘤较少见(如恶性黑色素瘤和各种软组织肉瘤)。口咽癌中主要是低分化或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次之;腺上皮癌较少,且常发生于软腭及舌根部位。
口咽部的淋巴引流主要通过咽后或颌下淋巴结汇集至颈深淋巴结上群。口咽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远高于口腔癌,可能是其解剖特点及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
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口咽癌的两大主要治疗手段。
1.放射治疗
由于口咽癌瘤的解剖部位、生物学行为和特性,根治性放射治疗无论对原发灶或颈部转移淋巴结,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故往往常选用放射治疗为主。对足量放疗后原发灶或颈部转移灶仍有残存者,可行挽救性切除。
放射治疗常用外照射,选用穿透性强、皮肤量低、骨吸收量小的高能射线为主,如60Co、直线加速器等,辅以深部X线或电子束。照射范围及时间剂量应根据肿瘤的体积、范围、深度和病理类型及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而定。
近年来近距离高剂量腔内照射后装治疗亦已被广泛用于口咽癌瘤的治疗,由于射线剂量能均匀、合理分布,且可减少邻近正常组织,尤其是骨的照射量,可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可单一采用或作为外照射的补充放疗。
2.手术治疗
虽然多数口咽癌瘤放射治疗效果较好,如未分化或低分化癌,扁桃体癌及恶性淋巴瘤等,但对软腭、舌根癌瘤、腺上皮癌则应首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一些早期癌也可行手术切除。
软腭及悬雍垂肿瘤可经口内途径切除,一般行全软腭切除,缺损可行带血管蒂前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或赝复体修复(腭护板);扁桃体肿瘤、咽后壁、舌根部肿瘤需行下唇、下颌、舌中线切开,进路显露肿瘤,这样损伤和出血均较少,肿瘤切除后缺损可行胸大肌皮瓣,额瓣等方法修复;舌根癌尚可行颌下切口舌骨上进路切除肿瘤,缺损范围小者可行舌根与咽侧或下方组织拉拢缝合,缺损范围大可行胸大肌皮瓣修复。
由于口咽癌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且多数转移至颈深上群淋巴结。因此,原则上应同期行选择性或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同时为减少局部复发,术后最好给以放疗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