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口底癌
口底癌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arcinoma of the floor of mouth

概述

口底癌约占口腔癌的28%~35%,我国口底癌发病率较低,2001年上海统计资料显示,标化发病率男女均为0.06/10万。西方国家发病率远高于我国,仅次于舌癌,居口腔癌的第2位。口底癌的好发年龄> 50岁,口底和舌腹面是白斑发生恶变的高危区域。从历年诊治口腔癌病例数的变化来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80年代前期开始上升较快。从在口腔癌中所占比例看:50年代为2.43%,60年代为3.78%,70年代为4.83%,80年代为6.37%,90年代为7.74%。

病因及发病机制

口底癌的病因未明,其发病与烟酒嗜好有明显关系。在南亚国家,有咀嚼槟榔、烟叶等习惯者更容易发生口底癌。口底解剖结构似马蹄形蓄水池,故认为本病发生可能与长期接触潴留在口底唾液中的致癌物质有关。口底和舌腹面是白斑发生恶变的高危区域,因此在口底癌病灶周围,常可见同时存在的白斑病变。

病理学

口底为一半月形解剖区,位于下颌骨体内侧,并与舌腹、舌系带毗邻。与舌侧下牙龈的分界线为颌舌沟,中线前端有舌系带将口底分为左右二区,后界至舌腭弓,第三磨牙处为止。两侧前磨牙以前常称口底前区,其后称口底后区。

口底癌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极少数情况下可来自口底小涎腺。鳞癌的分化程度一般较好。

口底的淋巴引流主要是颏下淋巴结与颌下淋巴结,并可注入颈深上淋巴结。位于口底前区者常波及双侧口底,可发生双侧颈淋巴转移;位于口底后区者则多通过颌下或直接进入颈深上淋巴结群。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原发癌的治疗

早期病变(T1)无论采取手术或放射治疗均可获得相似的良好效果。病变范围在1cm以下者切除后可直接缝合,手术同时应切除深面舌下腺。前部病变常涉及双侧下颌下腺导管,缝合时切勿将导管缝扎,否则会发生下颌下腺急性潴留性肿胀,可任其形成新的自然瘘孔或作下颌下腺、舌下腺切除。

稍大或中等大小(T2~T3)病变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口底侧部癌如舌侧牙龈及牙槽突舌侧黏膜完好,切除肿瘤、舌下腺、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然后剖开舌侧缘黏膜,将其与下颌舌侧黏膜缝合以消灭创面。如果下颌舌侧牙龈受累但骨膜完好,X线平片下颌骨无破坏,可保留下颌骨下缘作矩形切除,将黏膜和颊侧龈缝合。如果不利用舌黏膜,也可采用鼻唇沟或前臂游离皮瓣、舌骨前等各型肌皮瓣修复。病变范围累及舌体或下颌骨者,应作下颌骨半侧及舌部分切除术。

口底前部癌稍大范围者手术治疗所涉及的问题较多,主要有两个:一是手术常需切除颏舌肌、颏舌骨肌及下颌舌骨肌,当这些肌肉离断后不可避免地发生舌后坠而需气管切开;二是下颌骨前部切除造成的无颏畸形,导致严重的面容畸形和功能障碍。除此,尚涉及双侧淋巴结的处理问题。为此曾提出不同术式及其修复方法,如作保留下颌下缘的边缘性或矩形切除、用两侧鼻唇沟皮瓣、下唇分裂瓣、远部位皮瓣修复等。应根据不同情况按前述原则进行手术。

2.颈淋巴结的治疗

由于口底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选择性颈清除术是适应证。早期T1病变N0病例,也可作颈部选择性放射治疗以治疗亚临床转移灶。口底前部癌尚需考虑双侧颈淋巴结的处理,一侧病变显著者可作根治性颈清除术,对侧作肩胛舌骨上或作功能性颈清除术。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张陈平;邱蔚六
来源
实用口腔科学,第3版,978-7-117-11190-4
肿瘤术后药物安全应用,第1版,978-7-117-24592-0
口腔颌面部肿瘤学——现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第1版,978-7-117-06050-6
上一篇:腭癌 下一篇:唇癌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