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ementoma
牙骨质瘤(cementoma)根据WHO的分类,有4种病变含有牙骨质成分,即牙骨质化纤维瘤(cementifying fi broma)、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或真性牙骨质瘤(benign cementoblastoma或true cementoma)、根周牙骨质结构不良(periapical cemental dysplasia)、巨大型牙骨质瘤(giganti form cementoma)或称家族性多发性牙骨质瘤(familial multiple cementoma)。
关于牙骨质瘤组织发生的理论很多,但现今一般认为本病发生自牙周韧带(periodontal ligament)。这是一层附着于牙根和牙槽骨的纤维组织,具有形成牙骨质、骨及纤维组织的能力。在病理情况下,这些细胞可以产生骨或反应性增生性病变。根周牙骨质结构不良和巨大性牙骨质瘤属反应性增生改变,临床很少见并具自限性(selflimiting)特点,不拟详细讨论。
(一)良性牙骨质母细胞瘤
真性牙骨质瘤。
1.临床要点
好发于25岁以下,男性居多。多见于下颌磨牙区和前磨牙区。X线显示斑点状阴影围以狭窄透亮带,常与牙根相连。
2.病变
(1)肉眼:颌骨内孤立性结节状肿块,直径数厘米,多与牙根部牙骨质相连,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似骨组织。
(2)镜下:由增生的牙骨质小梁连接成片,成熟的骨小梁内有牙骨质细胞和嗜碱性骨沉积,残存骨小梁和梁样骨质周边有许多牙骨质母细胞(形似骨母细胞),纤维性间质内富于血管。
(二)牙骨质化纤维瘤
1.临床要点
中年人多见,无性别差异。由牙骨质和成纤维细胞组成,好发于下颌前磨牙区或磨牙区。X线显示不等量的中心致密物质伴境界清楚的透亮缘。
2.镜下病变
主要呈现纤维瘤形态;其中可见多数圆形或椭圆形深染的牙骨质小体,并可以增大、融合,形成小岛样牙骨质(不形成骨小梁),是具有重要特点的病变。
(三)尖周牙骨质结构不良
1.临床要点
常见于下颌切牙区,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常累及多个牙齿。X线显示病变与牙根尖相连,早期为界限不清楚的透射区,尔后中央部不透明,最后完全阻射,形成致密块。
2.镜下病变
早期主要为骨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以后呈现成牙骨质样团块与编织状骨相混合,偶见骨小梁。
(四)巨型牙骨质瘤
1.临床要点
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病变位于颌骨内,多发、对称。X线显示致密团块、呈分叶状,无透亮缘。
2.镜下病变
成于无细胞性牙骨质。
(五)牙源性纤维肉瘤
1.临床要点
极少见。多见于青年人。上、下颌骨均可发生。X线显示界限不清的溶骨性破坏。切除后易复发,可转移。
2.病变
(1)肉眼:似纤维肉瘤。
(2)镜下:于纤维肉瘤背景中可见牙源性上皮。
1.X线表现
表现为颌骨内牙根尖周围单发或多发的密度异常区,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邻牙根尖完整,颌骨无膨隆变形。根据病变区密度可分为三期:①溶骨期:表现为根尖周密度均匀的囊样低密度影;②牙骨质形成期:根尖周透光区密度不均匀,出现致密团块影;③成熟不活动期:表现为根尖周高密度团块影,外围大多可见低密度线状或窄带影环绕(图1)。

图1 下颌骨牙骨质瘤
注:表现为下颌骨多发的密度异常区,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32、42区者呈低密度囊样(白箭),34、36~38、44区者呈混杂密度(黑箭),46、47区者为致密团块、为低密度影环绕(大白箭)。
2.CT表现
表现为颌骨内根尖周密度减低区,内部可见大小、形状不等的致密团块影,部分与牙根融合;病变区颌骨无明显膨胀;邻近骨皮质可受压变薄;邻牙可发生移位,根尖一般完整(图2、图3)。

图2 下颌骨牙骨质瘤
注:A:35根尖区低密度影、边界清晰(白箭),内部可见高密度团块;B:病变区颊侧骨皮质局限性变薄(白箭)。

图3 下颌骨牙骨质瘤
注:A:左下颌骨后部致密团块影,周围可见低密度区,颌骨无明显膨胀(黑箭);B:下颌后牙根尖与致密团块影解剖关系紧密(白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