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主要指由结核、梅毒、放线菌等引起的感染,其临床过程和治疗均有别于化脓性感染。
一、颌面骨结核(tuberculosis of facial and jaw bones)多由血源播散所致,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因骨发育旺盛时期骨内血供丰富,感染机会较多。好发部位在上颌骨颧骨结合部和下颌升支。
二、颌面部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临床少见。以局部扩散、化脓或肉芽肿性炎症、多发脓肿及窦道瘘管为特征。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被其他细菌分泌的酶所激活时就侵入组织,临床上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故本病大多数是牙源性感染。
三、颌面部梅毒
梅毒系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一、颌面骨结核
颌面骨结核因缺乏局部典型特征,容易造成误诊,常需借助其他检查才能诊断。
表现为颌面骨局部膨隆,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边缘清楚,可有硬化边,密度不均,中可见点状死骨。可见牙缺失,牙槽嵴瘘管形成。病灶周围软组织肿胀,可有脓肿形成。
二、颌面部放线菌病
CT片上可见多发性低密度骨质破坏区,常发生于下颌角区,如果病变侵入颌骨中心,造成严重骨质破坏时,可在颌骨形成囊肿样膨胀,称为中央性颌骨放线菌病。有时腮腺及下颌角区见软组织密度结节。脓肿、瘘管及窦道为本病影像特征。
三、颌面部梅毒
诊断需审慎,应根据详细而正确的病史、临床发现、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综合分析判断,损害性质不能确定时可行组织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梅毒下疳、二期梅毒黏膜斑分泌物涂片直接检查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查主要为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以及未灭活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test)、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P test)等,其结果对梅毒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以及发现隐性梅毒均有重要意义。但各期梅毒的血清反应阳性率与病期、病型、治疗的情况,以及患者的反应性有关;也可因其他疾病而出现假阳性。为此,近年采用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方法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作为最后诊断的依据。
一、颌面骨结核
无论全身其他部位是否伴有结核病灶,均应进行全身支持、营养疗法和抗结核治疗。药物可选用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平及链霉素等。为了提高疗效,缩短药物疗程,对颌骨病变处于静止期而局部已有死骨形成者,应行死骨及病灶清除术。
二、颌面部放线菌病
颌面部软组织放线菌病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外科手术。
1.药物治疗
(1)抗生素:放线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高度敏感。
(2)碘制剂:口服碘制剂对颌面部病程较长的放线菌病可获得一定效果。
(3)免疫疗法:有人推崇使用免疫疗法,认为有一定效果。
2.手术方法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如有以下情况可考虑配合手术治疗。
(1)切开引流及肉芽组织刮除术:放线菌病已形成脓肿或破溃后遗留瘘孔,常有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可采用外科手术切开排脓或刮除肉芽组织,以加强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
(2)死骨刮除术:放线菌病侵及颌骨或已形成死骨时,应采用死骨刮除术,将增生的病变和已形成的死骨彻底刮除。
(3)病灶切除术:经以上治疗无效,且反复伴发化脓性感染的病例,亦可考虑病灶切除。
三、颌面部梅毒
颌面部梅毒损害无论胎传或后天感染,均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应行全身性治疗。驱梅治疗药首选青霉素G及砷铋剂联合疗法。必须在全身及局部的梅毒病变基本控制以后,才可能考虑病变遗留组织缺损和畸形的修复和矫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