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 in the neonate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 in the neonate)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其病因、病变过程、治疗原则等均有别于前述化脓性骨髓炎。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在上颌骨,下颌骨极为罕见,故本文主要讨论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
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血源性,但亦可因牙龈损伤或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哺乳时使病原菌直接侵入而引起。泪囊炎或鼻泪管炎有时也可伴发上颌骨骨髓炎。
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的感染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感染也时有发生。
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发病急、病情重、全身症状变化快,在治疗上应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临床上首先应用大量有效抗生素,同时应注意患儿全身情况的变化,给予必要的对症及支持疗法,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应用。一旦眶周、牙槽突或腭部形成脓肿,要及早切开引流。如果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局部虽未进入化脓期,必要时施行早期切开引流,也可获得缓解全身中毒症状及防止局部感染继续扩散的效果。新生儿颌骨骨髓炎急性期如果处理得当,可得到治愈,而不转入慢性期。
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常有瘘孔排脓,换药时,可用溶液局部冲洗,效果较好。口内有瘘孔者应注意防止脓液误吸引起肺部并发症。
如病情转入慢性期,虽已形成死骨,死骨清除术亦不急于进行,因新生儿或婴幼儿上颌骨壁较薄,骨质松软,死骨片均较小,往往可随脓液从瘘孔排出而自愈。如果牙胚受炎症侵及而坏死,不能从瘘道排出时,可略扩大创口取出坏死牙胚;但未感染的牙胚要尽量保留。如死骨较大不能排出,手术摘除时也要尽量保守,仅摘除已分离的死骨;否则会加重颌骨破坏,影响颌骨发育,遗留颌面及牙颌系统畸形或咬合功能紊乱。
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治愈后,面部及眶周遗留的瘢痕及塌陷畸形,可待适当时机进行二期整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