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咬肌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
概述

咬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壁之间。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上平颧弓下缘,下以咬肌在下颌支附着为界。由于咬肌在下颌支及其角部附着宽广紧密,故潜在性咬肌间隙存在于下颌支上段的外侧部位,借颊脂垫、咬肌神经、血管与颊、翼下颌、颞、颞下等间隙相通(图1)。咬肌间隙感染为最常见的颌面部间隙感染之一。

图1 咬肌间隙解剖位置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牙槽脓肿,亦可因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感染的扩散,偶有因化脓性腮腺炎波及者。

临床特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咬肌间隙蜂窝织炎时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局部可用物理疗法或外敷中药;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的途径,虽可从口内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分离进入脓腔引流,但因引流口常在脓腔之前上份,体位引流不畅,炎症不易控制,发生边缘性骨髓炎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因此,临床常用口外途径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切口长约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区的部分附着,用骨膜剥离器,由骨面推起咬肌进入脓腔,引出脓液。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图2)。次日换敷料时抽去纱条,换置橡皮管或橡皮条引流。如有边缘性骨髓炎形成,在脓液减少后应早期施行病灶刮除术,术中除重点清除骨面死骨外,不应忽略咬肌下骨膜面附着之病灶小碎片及坏死组织,以利创口早期愈合。咬肌间隙感染缓解或被控制后,应及早对引起感染之病灶牙进行治疗或拔除。

图2 咬肌间隙脓肿口外切开引流术

(1)口外切口线 (2)分离进入脓腔

作者
田卫东;吴煜农
来源
2015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1版,978-7-117-19313-9
上一篇:颞下间隙感染 下一篇:翼下颌间隙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