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敏感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不同文献报告的发生率差别较大。我国2008年的一项对14782名20~69岁城乡居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牙本质敏感在城市人口的患病率为29.7%,农村人群为34.8%,合计32.1%。50~59岁人群患病率最高(分别为39.1%和40.6%)。此项调查的牙本质敏感部位虽不仅限于牙根部,但57.9%的敏感牙有牙龈退缩,66.3%有附着丧失,说明根面敏感占了大多数。其他文献报告成年人中牙根敏感者为3%~57%不等,牙周病患者的根面敏感发生率则高达68%~98%。
牙根表面覆盖着牙骨质,其中无神经、无血管。因此,理论上讲,即使牙根暴露在口腔中,对外界刺激也是不会发生疼痛反应的。然而,由于牙颈部的牙骨质很薄(一般厚16~50μm),而且有约10%的牙颈部缺乏牙骨质覆盖,加上在牙周治疗过程中,常将根面的牙骨质刮除,使牙本质直接暴露于牙周袋内或口腔内,会使温度、机械或化学刺激等直接通过牙本质小管传入牙髓,产生敏感症状。有调查显示59.81%的人在洁牙后会出现牙齿敏感的症状,常在洁治术或龈下刮治术后的当天或数天内发生。疼痛为激发性的,且每次持续时间极短,刺激除去后,疼痛即消失。随着髓腔内相应部位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这种敏感症状大多能逐渐消失,时间约2周~1个月不等。根据患者个体敏感性和刮治操作的程度,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牙周治疗后一过性的牙根敏感(root sensitivity)不需特殊处理,但应在刮治前先向患者解释清楚。少数症状严重、影响进食者,可用氟化钠糊剂(或2%溶液)、含钾的制剂或精氨酸制剂等局部涂布;使用含钾盐等的脱敏牙膏;或用含氟的矿化液含漱等,尽量避免使用烈性脱敏药物。
牙龈退缩的结果使牙根暴露,当伴有牙龈乳头的退缩时,牙间隙增大,常导致水平型食物嵌塞(food impaction)。如果不及时取出食物或患者未进行适当的邻面菌斑控制,则暴露的牙根面容易发生根面龋,有时甚至是环状龋,多发生于口腔卫生不良的老年牙周炎患者。1995年我国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年人群中牙龈退缩的发生率为82. 12%,其中人均患根面龋0.08个;老年人群有牙龈退缩者占97.24%,有根面龋0.45个。
根面龋的预防主要是良好的菌斑控制,可建议使用牙间隙刷、牙线、牙签等工具。此外,医师在对深牙周袋治疗时应尽量采用保留牙龈高度、促使牙周组织再生的方法,减少牙根面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