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作者
曹采方
英文别名
GAgP
概述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主要发生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但也可见于30岁以上者。其受累的患牙广泛,1999年分类法规定其特征为“广泛的邻面附着丧失,侵犯第一磨牙和切牙以外的牙数在三颗以上”。广泛型和局限型究竟是两个独立的类型,抑或前者是局限型发展和加重的结果,尚不肯定。但有一些研究结果支持两者为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观点。例如:①局限型以年幼围青春期者较多,而广泛型多为30岁左右的青年人,患牙数目增多而呈广泛型;②局限型患者血清中的抗Aa特异抗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广泛型患者,起保护作用的IgG2亚类水平也高于广泛型。可能机体对致病菌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使LAgP的感染局限,而GAgP患者的特异抗体反应较弱,使病变扩大;③有些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第一磨牙和切牙病情较其他患牙为重,且有典型的“弧形吸收”表现,提示这些患者可能由局限型病变发展而来。然而,1999年分类法提出的“对病原菌的血清抗体反应较弱是GAgP的特异性表现”在国内的数项研究中并未得到证实。国内近期的研究显示,切牙-磨牙型AgP患者抗Aa血清c型抗体滴度与非切-磨牙型AgP患者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Aa不是国人的主要致病菌有关。近来有学者提出局限型和广泛型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型,或者说不同类型的AgP具有共同的临床表征。

临床特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原则

1.首要的治疗是彻底消除感染

洁治、刮治和龈下清创等基础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多数患者在规范的基础治疗后有较好的疗效,Aa、Pg等主要致病菌明显减少,病变可转入静止期。但有些深袋不易清除菌斑,加上伴放线聚集杆菌可入侵牙周组织,在基础治疗结束后4~8周复查时,根据检查所见和需要,可以再次龈下清创或翻瓣手术清除入侵组织的微生物。

2.抗菌药物的应用

AgP的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不只是减少菌斑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改变龈下菌群的组成。一些学者报告,刮治术不易彻底消除入侵牙龈中的细菌,残存的微生物容易重新在牙面定植,使病变复发。在洁治和刮治后辅助服用抗菌药物能取得优于单纯刮治的效果。Guerrero等报告AgP患者在全口龈下清创后即刻口服甲硝唑和阿莫西林7天,与只接受龈下清创者对照。6个月后服药组的深袋效果好于不服药的对照组,而对浅袋的效果不明显。2008年第6次欧洲牙周研讨会共识报告表明单独服用抗菌药的效果不如龈下刮治。考虑到菌斑生物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在需要辅助用药时,建议在机械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立即口服甲硝唑和阿莫西林,此时龈下菌斑的数量最少且生物膜也被破坏,能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理想的情况下,应先检查龈下菌斑中的微生物,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在治疗后1~3个月时再复查龈下微生物,以判断疗效。有文献报道在龈下清创术后的深牙周袋内放置缓释的抗菌制剂也可减少龈下菌斑的重新定植,减少病变的复发。

3.调整机体防御功能

宿主对细菌感染的防御反应在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试图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来减轻或治疗牙周炎。例如,小剂量多西环素可抑制胶原酶,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抑制骨吸收,这些均有良好的前景。祖国医学强调全身调理,国内有些学者报告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的补肾固齿丸(膏),在牙周基础治疗后服用数月,可明显减少复发率。服药后,患者的白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也有所改善。吸烟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应劝患者戒烟。还应努力发现有无其他全身因素及宿主防御反应方面的缺陷。

4.正畸治疗

病情不太重而有牙移位、倾斜的患者,可在炎症控制后,用正畸方法将患牙复位排齐。但正畸过程中务必加强菌斑控制和牙周病情的监控,加力也宜轻缓。

5.定期维护、防止复发

GAgP治疗后较易复发(国外报告复发率约为1/4),疗效能否长期保持取决于患者自我控制菌斑的依从性和维护治疗的措施,也就是说,定期的监测和必要的后续治疗是保持长期疗效的关键。根据每位患者菌斑和炎症的控制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复查间隔期。开始时约为每1~2个月一次,6个月后若病情稳定可逐渐延长。复查时若发现有复发或加重的牙位,应重新全面评价局部和全身的危险因素和促进因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必要的再刮治、手术或用药等。

来源
牙周病学,第1版,978-7-117-16482-5
上一篇: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 下一篇:牙周病相关全身疾病: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