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弥漫性牙槽萎缩;牙周变性;青少年牙周炎;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
Gottlieb于1923年首次报告一例死于流感的年轻男性,其牙周组织有严重的变性和牙槽骨吸收。他认为这是不同于单纯性牙周炎的一种疾病,将其命名为弥漫性牙槽萎缩(diffuse atrophy of the alveolar bone)。1928年,他又提出牙骨质的先天发育不良可能为本病的病因。Wannenmacher于1938年描述本病的特点为切牙和第一磨牙受累。Orban和Weinmann于1942年提出牙周变性(periodontosis)的命名,并根据一例尸体解剖的结果,提出该病首先发生于牙周膜主纤维的变性,导致牙骨质停止新生和牙槽骨吸收,然后才是结合上皮增生和炎症的发生。此后一段时期内普遍认为本病是由于某种全身因素引起的牙周组织变性,而炎症是继发的。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未能找到变性的证据。1966年世界牙周病专题讨论会提出摒弃牙周变性的名词,但同时也指出在青少年中的确存在着一种与成人型不同的牙周炎。1969年,Butler引用Chaput等在1967年提出的法文名称,将本病命名为青少年牙周炎(juvenile periodontitis)。Baer在1971年仍坚持牙周变性的名称,并提出本病的定义为“发生于全身健康的青少年,有一个以上恒牙的牙槽骨快速破坏。牙周破坏的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一致”,并提出7条诊断标准,至今仍适用。1970年代后期,普遍认为该病是由微生物感染所致,清除菌斑能获良好疗效。1989年世界牙周病研讨会将其定名为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localized juvenile periodontitis,LJP),并归入早发性牙周炎。1999年的国际新分类则进一步明确了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定义,“牙周病变局限于切牙和第一恒磨牙,至少2颗恒牙有邻面附着丧失,其中1颗是第一磨牙,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不超过2个”。
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因虽未完全明了,但某些高毒力的特定微生物的感染以及机体防御能力的缺陷可能是引起本病的两个主要因素。
1.微生物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旧称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其主要依据如下:
(1)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中伴放线聚集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牙。经过有效的牙周治疗后,该菌消失或极度减少;当病变复发时,该菌又复出现。伴放线聚集杆菌能产生可杀伤白细胞的外毒素及其他毒性产物,造成牙周组织的损伤。但是,亚洲地区(包括中国)的许多研究表明,Aa在中国、日本和韩国AgP患者中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且检出的Aa多为低毒性的血清株c,而Pg在这些患者中则相对较多见。因而1999年新分类明确提出AgP在一些人群(亚洲)中表现为Pg比例升高。AgP的龈下优势菌有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等其他微生物,即所谓的红色复合体(red complex)成分。
(2)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LAgP患者的血清中有明显升高的抗Aa抗体,牙龈局部也产生大量的特异抗体,并进入牙周袋内,使龈沟液内抗体水平高于血清的水平。研究还表明,对Aa的糖类抗原发生反应的主要是IgG2亚类,起保护作用。近年,还有学者报告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对细菌的过度反应,产生过量的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可能导致严重的牙周炎症和破坏。
2.全身背景
有一些早期研究表明本病患者有周缘血的中性粒细胞和(或)单核细胞的趋化功能降低,有的学者报告吞噬功能也有障碍,这种缺陷带有家族性,患者的同胞中有的也可患LAgP,或虽未患牙周炎,却也有白细胞功能缺陷。这些异常主要集中在美国的黑人LJP患者。英国学者对欧洲白种人患者的研究未发现白细胞趋化异常。我国较大样本的研究亦未发现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功能的异常。
AgP存在家族聚集性。有家系研究显示,AgP先证者的家属中患AgP的概率明显增高,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近年来,对LAgP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有大量研究报告,但尚缺乏一致的科学结果。AgP是多因素的复杂疾病,不可能用某一项危险因素概括所有AgP的病例,而每一个病例可能是不同的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宿主自身的易感因素可降低宿主对致病菌的防御力和组织修复力,也可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破坏。
Gottlieb曾提出本病的原因是牙骨质的不断形成受到抑制,妨碍了牙周膜纤维附着于牙体。此后有少量报道发现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患者的牙根尖而细,牙骨质发育不良,甚至无牙骨质,不仅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如此,在其根方尚有牙周膜附着的未患病牙根也有牙骨质发育不良,说明这种缺陷不是疾病的结果,而是发育中的问题。国内最近有研究显示,AgP患者有较多的牙根形态异常(如锥形根、弯曲根、冠根比过大和融合根),且牙根形态异常的牙齿牙槽骨吸收程度重,根形态异常牙数与重度骨吸收牙数成正相关。
关于侵袭性牙周炎的流调资料大多来自于早发性牙周炎的调查。由于诊断标准不统一和不完善、调查对象的不同,各项调查的结果差异很大,资料可比性差。在10~19岁青少年中,患病率约为0. 1%~3. 4%。本病患病率似有较明显的种族差异。Saxby(1987)报告7266名15~19岁英国学生中患病率为0. 1%,但不同种族之间有区别:白种人为0. 02%,非洲人为0. 8%,亚裔人为0. 2%。国内资料较少,局部地区的三项调查报告显示,在11~20岁的青少年中,青少年牙周炎的患病率约为0. 12%~0. 47%。能够按照严格定义诊断的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LAgP)患者在我国很少见。近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近30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仅有数例被诊断为典型的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但病变以切牙和第一磨牙为重的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则相对较多见,约占总AgP患者的25%。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组织学变化与慢性牙周炎无明显区别,均以慢性炎症为主。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本病牙龈结缔组织内仍以浆细胞浸润为主,但其中产生IgA的细胞少于慢性牙周炎者,游走到袋上皮内的中性粒细胞数目也较少,这两种现象可能是细菌易于入侵的原因之一。电镜观察到在袋壁上皮、牙龈结缔组织甚至牙槽骨的表面可有细菌入侵,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及螺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