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hronic periodontitis
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是最为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1999年以前称此类牙周炎为成人牙周炎,实际上,它也偶可发生于青少年和儿童,且病情进展较平缓,因此学者们主张将其更名为慢性牙周炎。从我国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轻、中度牙周炎较普遍存在,而重度牙周炎则主要集中在少数人和少数牙,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牙周炎就显得特别重要和有意义。
在确诊为慢性牙周炎后,还应根据病情确定其全口和每个患牙的严重程度、目前是否为活动期等;还要通过问诊、仔细的口腔和全身检查等,尽量找出与牙周病或全身病有关的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如吸烟、不良生活习惯、解剖因素、全身健康状况等,以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计划。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目标应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应把消除易感因素列入治疗计划中,而且要取得患者的合作以及定期复查使这些疗效能长期稳定地保持。由于口腔内各个牙的患病程度、解剖条件、局部刺激因子的多少各异,因此还须针对各个患牙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于总体病情及个别牙的治疗计划。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对治疗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1.清除菌斑生物膜,控制感染
牙菌斑和其矿化后形成的牙石是导致牙周感染的根本原因,因此清除牙面的细菌生物膜和牙石是控制牙周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治疗。用机械方法清除牙石和菌斑仍是目前最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
除了清除龈上牙石外,最重要的是通过深部刮治术清除龈下牙石和菌斑,同时将暴露在牙周袋内的含有细菌内毒素的病变牙骨质刮除,使根面符合生物学要求,有利于牙周支持组织重新附着于根面,亦称为根面平整术(root planing)。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强调了龈下深部刮治的主要目的应是尽量清除牙石、减少细菌数量和搅乱菌斑生物膜,以利于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来消灭残余细菌,并防止或延缓龈下菌斑的重新形成,而清除内毒素则是相对容易的。因此,在深部刮治时不可过度刮削根面牙骨质,也不过分强调根面的光洁平整,以免发生牙齿敏感。为此将龈下刮治称为龈下清创术(subgingival debridement,root debridement)比较恰当。
经过彻底的龈下清创术后,临床上可见牙龈的炎症和肿胀消退,出血和溢脓停止,牙周袋变浅、变紧,这是由于牙龈退缩以及袋壁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的新生使牙龈变得致密,探针不再穿透结合上皮进入结缔组织内,也可能有新的结缔组织或长结合上皮附着于根面。洁治术和刮治术是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任何其他治疗手段只应作为基础治疗的补充手段而不能替代之。
此外,凡是能促进菌斑堆积的因素,例如粗糙的牙石或修复体表面、不合理的修复体、牙齿解剖异常、未充填的龋齿等,均是牙周炎发生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也应尽量消除或纠正这些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菌斑在牙面上不断快速地形成着,在刚清洁过的牙面上数秒钟内即可有新的细菌黏附,若停止刷牙8小时后细菌数即可达到103~104/mm2,24小时后可增加100~1000倍。因此,不能单靠医师的治疗,必须向患者仔细讲明菌斑的危害,如何发现和清除之,使患者充分理解坚持不懈地清除菌斑的重要性。此种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患者每次就诊时,医师应检查和记录其菌斑控制的程度,并反馈给患者。尽量使有菌斑的牙面只占全部牙面的15%~20%以下。只有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使治疗效果长久保持。
2.牙周手术
基础治疗后6~8周时,应复查疗效,若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翻瓣手术。手术可在直视下彻底刮除根面或根分叉处的牙石及不健康的肉芽组织,还可修整牙龈和牙槽骨的外形、植骨或截除病情严重的患根等,通过手术改正牙周软硬组织的外形,形成一种有利于患者控制菌斑的生理外形。近年来,通过牙周组织引导性再生手术能使病变区的牙根面形成新的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正常附着。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来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使牙周炎的治疗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3.建立平衡的
𬌗关系可通过松动牙的结扎或粘接固定、各种夹板、调
𬌗等治疗使患牙消除继发性或原发性咬合创伤而减轻动度,改善咀嚼功能并有利于组织修复。但夹板的设计和制作必须不妨碍菌斑控制。在有缺失牙需要修复的患者,可利用固定式或可摘式修复体上的附加装置,使松动牙得到固定。有些患者还可通过正畸治疗来矫正错 𬌗或病理移位的牙齿,以建立合理的咬合关系。咬合创伤曾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致病原因或协同破坏因素(co-destructive factor),但20世纪后期以来调 𬌗在牙周炎的预防和治疗中的意义不被重视。近年来,有学者报告表明,在基线时无咬合创伤或虽有咬合创伤但已经调 𬌗治疗的牙周炎患者,在牙周治疗后的远期发生病情加重的机会仅为有创伤而未加调 𬌗者的60%。因此,在治疗计划中似应考虑对咬合创伤的干预。4.全身治疗
大多数患者在龈下清创术后,牙周组织能顺利恢复健康状态,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少数患者对基础治疗反应不佳,或有个别深牙周袋以及器械不易到达的解剖部位,刮治难以彻底,残留的炎症得不到控制,或有急性发作等,则可适当地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菌药物。但药物治疗只能作为机械清除菌斑、牙石的辅助治疗,一般只在龈下刮治后视需要才用药,抗菌药物绝不能取代除石治疗,因为只有刮治后,龈下生物膜被搅乱,细菌量大大减少的状态下,药物才得以接触微生物并杀灭之。
对于一些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如某些心血管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在牙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给予特殊处理。如在进行牙周全面检查和治疗(尤其是手术)前后需给予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全身和局部的感染,一般使用全身给药。同时应积极治疗并控制全身病,以利牙周组织愈合。
吸烟者对牙周治疗的反应较差,应劝患者戒烟。在戒烟的初期,牙龈的炎症可能有一过性的“加重”,探诊后出血有所增加。这是由于烟草使小血管收缩、使牙龈角化加重的作用被消除的结果。经过戒烟和彻底的牙周治疗后,将出现良好的疗效。
5.拔除患牙
对于有深牙周袋、过于松动的严重患牙,如确已无保留价值者,应尽早拔除,这样可以:①消除微生物聚集部位;②有利于邻牙的彻底治疗;③避免牙槽骨的继续吸收,保留牙槽脊的高度和宽度,以利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④避免反复发作牙周脓肿;⑤避免因患牙松动而使患者只用另一侧咀嚼。拔牙后,最好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第三阶段永久修复之前,制作暂时性修复体,以达到改善咀嚼功能、松牙固定和美观的要求。
6.疗效维护和防止复发
大多数慢性牙周炎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炎症消退,病情得到控制。为了防止病情的复发,应在基础治疗结束时即进入维护期。维护期的监测内容包括口腔卫生情况、牙周袋探诊深度、牙龈炎症及探诊后出血、根分叉病变、牙槽骨情况、修复体情况等,并对新发现的病情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治疗。复查的间隔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控制菌斑的程度来裁定。鼓励和动员患者坚持维护期治疗是使牙周炎疗效长期保持的关键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