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rug- induced gingival enlargements
药物性牙龈肥大(drug- induced gingival enlargements)是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牙龈的纤维性增生和体积增大。
与药物性龈肥大有关的三类常用药物是:①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②免疫抑制剂———环孢素;③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
1.癫痫患者长期服用苯妥英钠,使原来已有炎症的牙龈组织发生纤维性增生。但药物引起牙龈增生的真正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服药者中仅有40%~50%发生牙龈增生,且年轻人多于老年人。一般认为牙龈增生的程度与性别、服药剂量、持续用药的时间、血清和唾液中苯妥英钠的浓度均无关系,但也有报告认为牙龈增生程度与服药剂量有关。口服苯妥英钠可促进非癫痫患者的牙龈创口愈合。体外研究表明:苯妥英钠可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使蛋白合成增加,合成胶原的能力增强,同时细胞分泌的胶原溶解酶丧失活性,致使胶原的合成大于降解,结缔组织增生肿大。另有研究指出,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对苯妥英钠的敏感性增强,易产生增殖性变化,这可能是本病的基因背景,但关于此病的遗传因素问题尚无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环孢素为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器官移植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据报道,服用此药者约有30%~50%发生牙龈纤维性增生。
3.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nifedipine)、维拉帕米等,也可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硝苯地平为钙通道阻滞剂,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具有扩张周围血管和冠状动脉的作用。钙通道阻滞剂是常用的降压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高,服该类药物的患者增多,临床上钙拮抗剂诱导的牙龈增生已居药物性牙龈增生的首位。钙拮抗剂和免疫抑制剂两药联合应用会增加牙龈增生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这两种药引起牙龈增生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报道两种药物以不同的方式降低了胶原酶活性或影响了胶原酶的合成,也有人认为牙龈成纤维细胞可能是钙通道阻滞剂的靶细胞,硝苯地平可改变其细胞膜上的钙离子流动而影响细胞的功能,使胶原的合成大于分解,从而使胶原聚集而引起牙龈增生。
菌斑引起的牙龈炎症可能促进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长期服用上述药物,可使原来已有炎症的牙龈发生纤维性增生。有研究表明牙龈增生的程度与原有的炎症程度和口腔卫生状况有明显关系。人类和动物实验也证实,若无明显的刺激物及牙龈的炎症,药物性牙龈增生可以减轻或避免。但也有人报道增生可发生于无局部刺激物的牙龈。可以认为,局部刺激因素虽不是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原发因素,但菌斑、牙石、食物嵌塞等引起的牙龈炎症能加速和加重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展。有学者认为炎症介质可能激活牙龈成纤维细胞对血液中上述药物的反应性增生。
苯妥英钠引起的牙龈增生,其病理特点为上皮棘层显著增厚,钉突伸长达到结缔组织深部。结缔组织中有致密的胶原纤维束、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血管,间有多量无定形的基质,炎症细胞很少,常局限于龈沟附近。若继发炎症后,就可有炎症细胞浸润于结缔组织中。环孢素和硝苯地平所引起的牙龈增生其组织学和临床表现均与苯妥英钠所致的牙龈增生相似,但环孢素引起的增生组织中血管和慢性炎症细胞的成分较多。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通过洁治、刮治以清除菌斑、牙石,并消除其他一切导致菌斑滞留的因素。一些症状较轻的病例甚至龈肥大很明显的病例,经上述处理后,牙龈肥大状况可明显好转甚至消退。
2.以往认为停止使用或更换引起牙龈肥大的药物是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最根本的治疗,但是许多临床资料显示患者不停药经认真细致的牙周基础治疗可获得龈肥大消失的效果。对牙周治疗后龈肥大状况改善不明显的患者应考虑停止使用钙拮抗剂,与相关的专科医师协商更换使用其他药物或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以减轻副作用。
3.局部药物治疗 对于牙龈有明显炎症的患者,可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龈袋,并在袋内置入抗菌消炎的药物,待炎症减轻后再作进一步的治疗。
4.手术治疗 对于牙龈增生明显的患者,虽经上述治疗,增生的牙龈仍不能完全消退者,可采用牙龈切除并成形的手术治疗。手术应选择在全身病情稳定时进行。术后忽略口腔卫生或不更换药物,复发难以避免。
5.指导患者严格控制菌斑,以减轻服药期间的牙龈增生程度,减少和避免术后的复发。
对于需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环孢菌素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者,应在开始用药前先进行口腔检查,消除一切可能引起牙龈炎症的刺激因素,并教会患者控制菌斑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积极治疗原有的龈炎或牙周炎,能减少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