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odily distress disorder
中文别名 :躯体化障碍;持续性疼痛障碍;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躯体忧虑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BDD)是ICD-11的一个新类别,不仅包括ICD-10的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还包括内科医生常使用的肌纤维痛(fibromyalgia)、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过度换气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肠易激惹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非心脏性胸痛(noncardiac chest pain)、疼痛综合征(pain syndrome)等。这些疾病常被称为功能性躯体综合征(functional somatic syndromes),或医学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medically unexplained somatic symptoms)。
需要指出的是,ICD-11中躯体忧虑障碍虽然包括了ICD-10中躯体形式障碍的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但将躯体形式障碍中的疑病障碍归为强迫性障碍。
躯体忧虑障碍是以持续存在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这些躯体症状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使患者过度关注,产生反复就医行为,并引起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损害。经多方检查,不能肯定这些主诉的器质性基础,或者患者对疾病的关注程度明显超过躯体疾病本身的性质及其进展的程度。患者的过度关注不能被适宜的医学检查,以及来自医学方面的解释所缓解。通常躯体忧虑障碍涉及多种躯体症状,且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个别情况下,患者可存在单个症状,通常是疼痛或疲劳。
功能性躯体症状在所有的临床专科中普遍存在,不同的临床专科对此类问题有着不同的诊断名称,交叉重叠严重。目前有大量证据表明,各科的疾病名称并不代表不同的疾病实体,而可能是某种共同现象的不同亚型。它们在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心理机制、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因而,ICD-11将这些疾病名称统称为躯体忧虑障碍,以便于各学科间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沟通与协作。
本组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目前研究结果显示躯体忧虑障碍相关发病因素涉及心理、社会因素及生物学等方面。
(一)心理社会因素
幼时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或忽略,儿童期的患病经历、创伤、长期与慢性疾病患者共同生活,生活中存在的现实冲突等因素,可能是易患因素。继发性获益可能是维持疾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患者可因病而回避社会责任,并获得更多的关心、保护和照顾。部分患者属医源性起病,如误诊、错诊、错误的治疗等。躯体症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可以有多重象征意义。由于环境、人口、医疗设备的限制,患者在繁忙拥挤的医疗机构中常常隐藏情绪症状,而以一些直接的、易被接受的躯体症状为主诉。由于我们社会文化所决定的行为准则鼓励躯体症状的表达,这种表达可以寻求别人的注意和同情,可以操纵人际关系,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躯体化于是成为患者对待心理、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
许多研究发现,躯体忧虑障碍患者多具有“神经质”的个性,其特点为敏感、多疑、固执,过度关注躯体不适的症状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感受和健康,导致感觉阈值降低,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增加。因而,他们更容易感觉到各种躯体症状。
(二)生物学因素
躯体忧虑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在一些研究中,约20%的躯体忧虑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忧虑障碍的诊断。躯体忧虑障碍的家族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有研究认为,躯体忧虑障碍的患者可能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脑干网状结构维持意识状态,保持正常的注意和唤醒功能,过滤不必要的信息。当滤过功能失调后,过去不被患者感知的内脏器官活动被感知,致使注意力由外转向身体内部,加之情绪焦虑紧张时体内各种生理变化加剧(如神经内分泌、血液生化等改变),这些生理变化信息不断上传并被感受,就可能被患者感知为躯体不适或症状。
躯体忧虑障碍是ICD-11新的分类名称,目前还没有躯体忧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现患病率等资料。使用传统的相关诊断术语、标准所做的社区调查发现,躯体化障碍患病率少于1%,女性的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美国ECA研究发现,躯体化障碍患病率为0.1%~0.4%。在初级保健机构比例一般为1%~2%,在住院患者中,躯体化障碍的比例高达5%。另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反复或持续性疼痛存在于约1/3的普通人群中。一项研究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医学花费是对照组的9倍。
1.轻度躯体忧虑障碍(mild bodily distress disorder):
符合躯体忧虑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过度关注某些躯体症状及其后果,但并没有因此被过度困扰(每天投入到对症状担心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虽然患者对躯体症状表示担心,并且对其生活造成一些影响,(例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或职业效率低下,放弃休闲活动),但对于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的功能没有实质性的损害。
2.中度躯体忧虑障碍(moderate bodily distress disorder):
符合躯体忧虑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过度关注某些症状及其后果(每天投入超过1小时的时间关注症状及后果),典型表现为与之相关的频繁就医。患者将自身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对症状及其后果的关注上,造成个人、家庭、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的功能领域中等程度的损害(例如:人际关系冲突,工作中的业绩问题,放弃一系列社会和休闲活动)。
3.重度躯体忧虑障碍(severe bodily distress disorder):
符合躯体忧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对症状普遍及持续的关注可能成为患者生活的焦点,反复、多次在医疗保健机构频繁就医。对症状及其后果的过度关注会导致个人、家庭、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损害(无法工作,疏远朋友和家庭,放弃几乎所有的社交和休闲活动)。个人兴趣可能会变得狭窄,以至于几乎只关注他或她的躯体症状及其消极的后果。
(一)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医患关系
治疗开始时,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的痛苦和诉述,理解他们躯体体验的真实性,而不是“想象的问题”或“装病”。不否定患者的体验是建立医患关系的重要开始。
2.重视连续的医学评估
早期阶段应进行彻底的医学评估和适当的检查,医生应对检查的结果给予清楚的报告并进行恰当的解释,特别是对矛盾实验室结果或者似是而非的阳性结果的解释。解释既不能加重患者对不适躯体体验灾难化的推论,也不应彻底否认患者的躯体问题。在疾病的过程中,如果躯体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均必须进行适当的检查和评估以排除器质性障碍。
3.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评估
在确定躯体症状的心理因素可能是患者的病因之一后,应尽早引入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话题,医生应尽可能早地选择适当的时机向患者提出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症状关系问题的讨论。鼓励患者把他们的疾病看成是涉及躯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疾病。
4.适当控制患者的要求和处理措施
医生要避免承诺安排过多的检查,以免强化患者的疾病行为。医生可以定期约见患者,提供必要的检查,但不能太频繁,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误诊,另一方面可减轻患者的焦虑。要对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因为家庭成员也可能强化患者的疾病行为。
(二)治疗目标及治疗原则
1.治疗目标
①减少或减轻症状;②减少心理社会应激;③减少或减轻日常功能损害;④减少不合理医疗资源的使用。
2.治疗原则
治疗过程中对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保持谨慎的判断和处置。对共病给予适当的治疗。治疗任务分阶段制订。
(三)治疗方法
躯体忧虑障碍治疗比较较困难,通常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不适的合理性解释。对医学检查结果合理的解释,适当地做出承诺和必要的保证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支持性心理治疗等,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各有千秋,临床上均可选用。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可以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信心并得到鼓舞,以及促使他们对治疗计划的其他方面予以配合。
(2)认知行为治疗:
目前认为是躯体忧虑障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减少躯体症状。其主要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不正确判断,以及改变其认知歪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认知行为治疗评估中的功能性分析,即确定特殊刺激与结果间的联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认知行为治疗包括:①明确治疗目标。通过评估,询问的方式,帮助患者认识问题的实质,从而减少躯体症状;②在接受患者体验症状痛苦事实的基础上,与患者一起讨论症状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机制,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疑虑和想法;③与患者一起,对疾病的解释进行评估,对患者提出的论据进行审视;④减少不恰当的病态行为,改变通过过度医疗行为来回避社会现实问题的行为模式。
另外,还可以应用团体治疗、家庭治疗。
2.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的同时,还要考虑躯体治疗或药物治疗。应用精神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患者过于经常、任意地服用药物的情况较常见。因此,在治疗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确定在哪个阶段、使用哪些精神药物是有利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症状,选择抗抑郁或抗焦虑治疗。常用的有抗焦虑药物及SSRI、SNRI类等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慢性疼痛患者,可选择SNRI、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镇痛药对症处理。另外,对有偏执倾向、确实难以治疗的患者可以慎重使用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氨磺必利等,以提高疗效。
3.其他治疗
频谱治疗、按摩治疗等,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中医中药治疗也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