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经间出血
经间出血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intermenstrual bleeding

病因学

经间期出血的病因尚未阐明。张以文等分析了40例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有排卵型经间子宫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结果显示30%病例有轻度炎症、宫腔息肉,或罕见的血管异常、动静脉瘘、血小板功能异常;70%有内分泌功能失调,包括稀发排卵和黄体功能不足各占一半,反映了不同程度的排卵功能障碍。稀发排卵者卵泡发育过缓或中途夭折,引起血雌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而出血,实际不是真正的有排卵型子宫出血。Casey等提出子宫内膜血管活性肽的表达和作用异常,是引起有排卵型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根据其临床表现推测其病因如下:

1.经前出血 

即黄体期出血,在基础体温下降前即有少量出血,持续时间不定,基础体温下降后出血量增多如月经,并按时停止。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是由于黄体功能不足或过早退化,不能维持分泌期内膜所致。多种因素可引起黄体功能不足: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卵泡期FSH缺乏,使卵泡发育缓慢,雌激素分泌减少;LH不足可使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孕激素分泌减少;LH/FSH比率异常也可造成性腺轴功能紊乱,使卵泡发育不良,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以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足。

2.月经期长 

即卵泡期出血,在基础体温下降或行经7天以上仍不停止者,对照基础体温即可与经前出血鉴别。经期延长可达10余天之久,但在月经第2天或第3天量稍多,以后将会是淋漓不断的出血。在行经5天后诊刮,子宫内膜仍为分泌期改变,而基础体温在行经开始时并不下降,往往在出血数天,才缓慢降至卵泡期水平。其原因是由于新发育的卵泡分泌雌激素不足,内膜修复不良;或黄体萎缩不全,血雌、孕激素不能迅速下降,引起子宫内膜脱落不全。

3.围排卵期出血 

指经期不长于7天,但血停数天(一般在排卵期前后)又有出血者,出血量少,持续1~4天,可时有时无。真正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因为在排卵期体内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不足以维持子宫内膜,而发生出血。当黄体形成后分泌较多的雌孕激素,子宫内膜又得以修复、止血。也有人认为与内膜局部因素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常可作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初步诊断。辅助检查的目的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和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已有并发症。

1.全血细胞计数:确定有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2.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促凝血酶原激活时间、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等,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3.尿妊娠试验或血β‐hCG检测:除外妊娠;

4.盆腔超声: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及回声,以明确有无宫腔占位病变及其他生殖道器质性病变等;

5.基础体温测定(BBT):用于有排卵功血的经间出血的判断,可了解出血是在卵泡期、排卵期或黄体期;

6.血激素检查:适时测定黄体酮水平可确定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测定甲状腺素可迅速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测定催乳素及其他内分泌激素水平以利于鉴别诊断;

7.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刮宫:异常子宫出血病程超过半年,或超声子宫内膜厚度>12mm,或年龄>40岁者,首次就诊可考虑采用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后刮宫,以了解子宫内膜情况。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经前出血 

临床上可使用氯米芬促排卵或孕激素治疗,应用氯米芬使FSH增高,黄体功能好转,雌孕激素分泌充足而不再点滴出血。于月经后半期肌注黄体酮每日10mg或hCG每日1000U,也可口服甲羟孕酮,每日12mg共7~10天,使子宫内膜分泌良好而减少出血。有生育要求者给予天然微粒化孕酮100mg每日2次共10天。应用3~4个周期后停药,以观察其恢复情况。

2.月经期长 

可于下次月经前10~14天加用孕激素(如甲羟孕酮等),有生育要求者肌注黄体酮或口服天然微粒化孕酮,促使黄体及时萎缩以及子宫内膜及时转化为分泌期而完全脱落。

3.围排卵期出血 

目前对排卵期出血,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可在卵泡中期,即周期第8天左右加用雌激素,连用7~10天,有可能不再发生出血,但有的患者未经治疗亦可自愈。

作者
张以文;陈蓉
来源
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第1版,978-7-117-08352-2
妇科诊疗常规,第1版,978-7-117-15386-7
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第1版,978-7-117-11968-9
上一篇:月经量多 下一篇:闭经;※病因诊断;※处理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