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Berger首次报道,发病率低,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仅占整个阑尾切除标本的0.3%~1.4%,术前诊断困难,常常误诊为卵巢癌。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类癌、腺癌和囊性肿瘤。
阑尾类癌(carcinoid of appendix)最常见,1895年由Glazebrook首次报道,发病率占人体全身类癌的50%,占所有阑尾恶性肿瘤的50%~70%。本病大多数为良性,少数系低度恶性肿瘤,约0.35%的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的表现。70%以上发生在阑尾的尾部,20%以上在体部,不到10%的在基底部。肿瘤直径小,绝大部分肿瘤<1cm,极少数患者肿瘤>2cm,质硬,呈黄褐色,界限清楚,无包膜,表面可伴红、肿、渗出,呈“钟锤”样结构。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多呈团块状或巢状生长,岛状及腺管状排列,局限于黏膜,无浆膜转移。少数癌细胞分布弥散,呈浸润性生长,可直接浸润邻近器官,如生殖器官、盲肠、输尿管等,晚期可出现腹腔和腹膜后转移,也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血循环转移非常罕见,最好发部位是肝脏,其次为肺、脑、骨等器官转移。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是能在术前或术中及时发现诊断本病,仔细探明病变的范围,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对于术后意外病理诊断为阑尾类癌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年龄和全身状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决定进一步治疗的策略。术后如需辅助化疗,方案同结肠癌。本病预后总的来说较好,与肿瘤性质、直径大小、是否伴有局部浸润和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
阑尾腺癌(primary appendiceal adenocarcinoma,PAA)好发于阑尾的基底部,占整个阑尾癌的4%~6%,其中阑尾黏液腺癌占阑尾腺癌的60%(女性高发),其次是肠型腺癌(男性高发)和印戒细胞癌。高发年龄>40岁,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是腹胀、腹水、盆腔包块、急慢性阑尾炎甚至阑尾穿孔、脓肿等,本类型恶性程度高。特别是印戒细胞癌,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常常伴腹腔浸润和种植,同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非常相似。治疗原则上应行右半结肠切除及转移灶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用药途径建议静脉联合腹腔灌注。但也有学者认为已经有腹腔种植的阑尾腺癌,没有必要再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本病预后和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是否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密切相关。
转移性阑尾肿瘤通常来自胃肠道、卵巢等器官。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区分肿瘤的来源。研究表明:细胞角化蛋白7(cytokeratin 7,CK7)能在多种上皮内表达,而CK20(cytokeratin 20,CK20)仅在尿道和胃肠道上皮表达。Yajima等检测了33例阑尾癌,CK20和黏液素核心蛋白2(mucin core protein 2,MUC2)和6(MUC6)均为阳性表达。Feng等的研究发现卵巢癌只表达MUC1。治疗以原发肿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