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arcoma of thevagina
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不常见,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1%,阴道肉瘤占阴道恶性肿瘤的2%。文献报道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葡萄状肉瘤)在阴道肉瘤中最常见,多发生于婴幼儿。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是中胚层混合瘤中的一个亚型,其来源各家意见不一。多数认为来源于中肾管中胚层组织,具有胚胎未成熟性,故名胚胎性横纹肌瘤。
阴道肉瘤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约占90%,而1~2岁之间达高峰。几乎2/3在2岁以内发病,初生女婴也有报道。
根据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IRS)分期法:
Ⅰ期:肿瘤局限,完全切除,区域淋巴结未累及。
Ⅱ期:肿瘤局限,肉眼观完全切除,有或无镜下残留。
Ⅲ期:未完全切除或仅行活检,原发灶或区域淋巴结有镜下残留。
Ⅳ期: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
1.肉眼观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似息肉样、水肿状、半透明肿块,形成串珠,如葡萄样结构。肉瘤的类型颇多,而葡萄状肉瘤多发生于阴道,从黏膜下开始呈葡萄样生长(图1)。

图1 阴道透明细胞癌示鞋钉细胞呈腺泡状排列,腔内可见伊红色分泌物HE×100
2.镜下观
阴道内葡萄状肉瘤与阴道外葡萄状肉瘤的肉眼观与镜下观均甚相似,大体标本均多发性息肉样结构。Hilgers报道27例阴道内、外葡萄状肉瘤,均显示胚胎性横纹细胞的特征。典型病例具有未成熟肿瘤细胞的特点:①有完整上皮覆盖;②上皮下有新生层;③未分化的圆形、梭形、多形细胞;④中央有混合性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胚层混合瘤)。未成熟的圆形、梭形或多形细胞由上皮下的细胞构成,胞浆内有嗜酸性颗粒,边缘不整齐,胞核浓染,核异质、核大小不一,但巨核、畸形核不多见。
胚胎性横纹肌瘤多发生于阴道前壁,有时不能确定病变的准确部位。肿瘤初期呈小乳头状突起,直径2~3mm,或在阴道皱襞内呈小结节状增生,继续发展成有蒂或无蒂的葡萄状肿物,有时直径大至3cm。肿瘤开始从上皮下生长,起于一个中心或多个中心,继续增长扩大,使阴道黏膜膨胀,形成空腔。葡萄状组织突起后穿透阴道黏膜突向阴道,从而使阴道逐渐扩大,以至肿瘤充满整个阴道而突出于阴道口外。少数病例肿块突出后覆盖于外生殖器外。
近30年来,阴道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有了很大改革,从而使疗效大大提高。在20世纪70年代初,多数学者认为高度恶性葡萄状肉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迅速、及时地根治性切除。术前必须经组织学确诊,术后3~4周辅助放疗或化疗。
1.手术治疗
应强调初次手术的准确性及彻底性,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复发。手术范围根据病情决定如下:
(1)子宫阴道联合切除:适用于病变局限于阴道、宫颈者。
(2)子宫阴道联合切除及膀胱切除:适用于病变已侵及膀胱后壁或膀胱。
(3)子宫、阴道、膀胱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适用于病变已侵及一侧或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者。
(4)全盆腔内脏切除:适用于病变已转移至整个盆腔者。在盆腔内脏切除术的同时,行双侧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ureterosigmoidostomy)或回肠造口术(ileostomy)。
除全盆腔内脏切除外,一般根治性手术均保留一侧或两侧卵巢,复发病例再次手术时则不宜保留卵巢。
这种广泛性手术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率均高。此后,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协作组(Intergroup Rhabdomyosarcoma Study Group,IRSG)对该病作了一系列研究:对于化疗有完全反应者,不行局部的手术和放疗。因此,阴道横纹肌肉瘤的阴道/子宫手术切除率亦由IRSⅠ的100%明显下降到IRSⅣ的13%,但疾病缓解生存率却明显提高。
Ⅰ期研究(1972~1978年):自1975年后不再立即行子宫及阴道切除术,而是先作化疗或化疗加放疗后再行子宫及阴道切除。
Ⅱ期研究(1978~1984年):发现阿霉素化疗的疗效显著。
Ⅲ期研究(1984~1988年):认为阿霉素和顺铂联合化疗不但可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且可减少手术并保留生育功能,其生存率可达83.3%(20/24)。因此,建议对儿童的阴道横纹肌肉瘤可先行化疗,再根据情况行保守性手术,必要时再考虑放疗。
Ⅳ期研究(1991~1997年):得出的结论是,化疗方案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VAE(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异环磷酰胺)、VAE(长春新碱、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对局部或区域性横纹肌肉瘤有同等效果,尤其对胚胎性肉瘤更为有效
2.化疗治疗
以VAC化疗方案为例:对于复发性或难治性儿童横纹肌肉瘤,还可用环磷酰胺250mg/(m2·d)和拓扑替康0.75mg/(m2·d)各静脉滴注30分钟,5天为一疗程。
3.放射治疗
放疗的指征:子宫阴道联合切除术后,加强根治性治疗;首次切除的标本边缘组织可见肿瘤细胞;病变已至晚期,不能耐受手术或复发病例无法根治性切除者。以上病例均可行姑息性放射治疗,放疗剂量依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