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解剖部位不明确,又无赖因克结晶,但又具有本瘤的共性,故列入非特异性或未定型类固醇细胞瘤(steroid cell tumor,not otherwise specified,NOS),占类固醇细胞瘤的60%。
1.肉眼形态
肿瘤边界清,部分见完整包膜,呈分叶或结节状。直径1.2~45cm,平均8.5cm。6%为双侧性。切面呈黄色、橘黄色,或因胞质内脂色素量不等而呈红色、棕色。实性,偶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
2.组织形态
瘤细胞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呈伊红色,含嗜酸性颗粒,或因含丰富脂质而呈空泡或疏松如海绵状。胞膜清晰,核仁明显,核常有轻微不典型,约25%的病例核具有中至重度不典型,有核分裂象。瘤细胞排列成巢、索状,由丰富的血管分隔为其特征。间质纤维化或玻璃样变罕见。
WHO报道约1/ 3的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为恶性。而单一从病理形态角度判断肿瘤良恶性是困难的,提示恶性的标准为:①肿瘤直径大于7cm、伴出血和坏死;②核分裂象每10个高倍视野≥2个、细胞核有中至重度异型。
3.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该肿瘤属性索间质来源,α-抑制素(inhibin)、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增高,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100、CD99和Melan-A也有一定阳性率。因此临床病理上α-抑制素和钙结合蛋白有助于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诊断,但不能以此区分良恶性。
血内睾酮、雄烯二酮、雌二醇、皮质醇均升高。尿17-酮、17-羟皮质类固醇升高。
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良性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年轻患者可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肿瘤切除术;绝经后妇女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不需化疗。恶性患者则需行瘤体减灭术,术后辅以化疗、放疗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术中冷冻见到核分裂象和出血坏死,或术中探查发现卵巢外病变,恶性容易诊断。但是部分患者因无卵巢外病变,肿瘤较小,术中冷冻无法确定良恶性,难以决策手术范围;另外少数医师临床上对该类肿瘤认识不足,而导致良性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患者的过度治疗。因此,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不能明确良恶性的情况下,可先行一侧附件切除,待石蜡病理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良性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患者预后良好,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报道8例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患者,其中7例良性肿瘤患者分别行患侧卵巢肿瘤切除或附件切除术,术后随访最长7年,健在无复发。Hayes报道术后随访1~19年,其中24例为良性,21例术后3~19年健在,2例死于心肌梗死,1例死于系统性红斑狼疮。18例术前可疑恶性,其中15例术中已发现盆腔肿瘤转移,随访≥3年,其中14例死于其他疾患,3例死于肿瘤,1例失访。24例中17例有内分泌功能异常者,术后随访发现其中12例男性化等症状缓解。另外3例因肿瘤复发而症状再现,4例合并库欣综合征者术后3例缓解。恶性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晚期患者往往预后不良。安徽省立医院报道1例58岁合并大网膜转移的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患者,术后4个月化疗期间即出现乙状结肠转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报道1例双侧卵巢恶性非特异性卵巢类固醇细胞瘤伴广泛盆腹腔转移患者,接受手术及化疗10个月后死于肿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