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原发肿瘤的瘤细胞经淋巴管、血管或体腔侵入卵巢,形成与原发病类同的肿瘤,且两者没有解剖部位关系,则称卵巢转移性肿瘤。
不少原发于消化道和乳腺的癌肿常首先转移到卵巢。卵巢转移性肿瘤可来自胃肠道(如胃、乙状结肠、直肠、小肠、阑尾等)、乳腺、生殖器(子宫体、子宫颈、输卵管)、肺、肾、胆道、胰腺、皮肤,也有淋巴瘤和白血病等癌肿转移到卵巢,其中以胃肠道、乳腺、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等癌转移到卵巢多见。其次为生殖道转移、乳腺转移等,此与国外报道卵巢转移性瘤中以乳腺癌转移至卵巢有异。所以,卵巢转移性肿瘤可分为:
1.女性生殖系统来源转移性卵巢恶性肿瘤(指女性生殖系统除卵巢外其他的肿瘤转移而来,其中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输卵管癌均可转移至卵巢)。
2.非生殖系统来源转移性卵巢恶性肿瘤(指生殖系统以外其他系统转移至卵巢的恶性肿瘤,其与原发性卵巢肿瘤临床表现相似,两者鉴别较为困难,易误诊、误治)。
克鲁肯贝格瘤(Krukenberg tumor,KT)是一种特指于来源于胃肠道的转移性恶性肿瘤。
确切的发病率,不同的作者报道数字差异很大,此与标本获得的方式不同,不同的大体和显微镜检查有无漏诊,不同地区、不同癌肿的转移,原发病灶有无发现,病理诊断水平等差异有关。
石一复2002年报道国内6省15个单位14 000例卵巢肿瘤组织学类型分析中卵巢转移性肿瘤共273例,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1%,占全部卵巢肿瘤的1.9%,其中胃肠道转移最多见,占卵巢转移性肿瘤的67%,占卵巢恶性肿瘤中的5.4%,占全部卵巢肿瘤的1.3%,与近年(2020年)国外报道的库肯勃瘤占卵巢肿瘤的1%~2%相似。石一复统计我国10 288例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布及组织学类型中卵巢转移性肿瘤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9.7%。长江流域南北基本无差异,仍以胃肠道转移至卵巢为主,基本与1992年的统计类同。
1.浆膜面转移 癌细胞经腹腔或输卵管种植于卵巢表面,常伴发盆腔、腹膜内器官浆膜层及直肠子宫陷凹等处弥散种植性癌结节,由于肠系膜有倾斜附着的解剖位置,腹水流动的行走方向,有横膈负压吸引等因素,各器官或脏器脱落的癌细胞易进入右髂窝,累及右卵巢。
2.直接蔓延 邻近盆腔的原发癌肿,如乙状结肠、阑尾、子宫、输卵管等处的癌细胞,易穿过黏膜层,通过浆膜等方式,直接蔓延到卵巢。
3.淋巴管转移 上腹部器官的癌细胞,尤其是消化道癌,常形成癌栓,并栓塞淋巴道,造成癌栓沿淋巴道流至腰淋巴及盆腔淋巴结,而后入卵巢淋巴系统形成转移瘤。乳腺癌的癌细胞通过胸大肌、深筋膜的淋巴管下行,经肋间、腹壁淋巴管到达胃旁区,再沿上消化道转移至卵巢。盆腔内器官的淋巴通道沿髂动脉排列,且与腹主动脉淋巴管沟通,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淋巴管相互交通成淋巴网,卵巢有丰富的淋巴和血管,使得卵巢成为癌细胞容易生长和转移的器官。因此盆腔内任何器官的癌细胞均可与卵巢沟通而形成转移。
4.血行转移 任何晚期癌肿均可通过血行而转移至卵巢。胃肠道的血液回流与卵巢血液回流有关,即肠系膜上、下静脉与卵巢静脉有直接或间接吻合。
5.通过输卵管转移 如子宫内膜癌和输卵管癌脱落细胞可通过输卵管种植到卵巢表面,偶尔宫颈癌或子宫肉瘤也可通过此种方式播散到卵巢。
6.医源性转移 手术操作、腹水穿刺、针吸活检、直肠子宫陷凹处穿刺和抽吸等操作,均有可能导致癌细胞的医源性转移。
7.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已经关注到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与女性恶性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此进行了实时的随访研究,报道已不少见。促排卵治疗后,盆腔丰富的血供及淋巴循环促进了胃肠癌来源的卵巢库肯勃瘤快速生长。卵巢刺激药物不仅有诱发原发性卵巢癌的风险,也有促进胃肠道恶性肿瘤快速转移至卵巢的风险。或使已经转移至卵巢的肿瘤细胞快速生长的可能。近年报告1例37岁女性在促排卵治疗后5天出现腹水、腹胀,双侧卵巢对称性多囊增大,按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治疗近1个月无好转,双侧卵巢囊肿由囊性变为实性,后在CT引导下卵巢肿瘤内部实性组织穿刺,病理检查为腺癌,剖腹探查及病理证实为缩窄性结肠低分化腺癌及双侧卵巢库肯勃瘤。卵巢刺激药物引起超生理剂量的雌激素水平和卵巢细胞的过度增殖,库肯勃瘤是少见的卵巢转移性恶性肿瘤,对转移性卵巢恶性肿瘤的影响也未见报道。此例促排卵药物对卵巢刺激是促使卵巢库肯勃瘤发展的诱因,本例提示患者结肠癌转移到卵巢的途径为淋巴和血液循环及医源性转移,而非种植性转移。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