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阴道腺病囊肿型;苗勒管残余囊肿
又称苗勒管残余囊肿,约占阴道壁囊肿的一半。在胚胎早期阴道索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副中肾管腺上皮小岛残存于阴道壁内,发展为囊肿,即副中肾管囊肿,囊壁由单层有分泌黏液功能的高柱状上皮形成。囊肿直径2~5cm,囊内充满黏液。临床症状: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下坠感,性交困难等。诊断时须与阴道腺病鉴别。囊肿较大且有症状时可予以手术切除。
阴道壁内出现腺上皮是副中肾管上皮的残余。 在胚胎18周以前,如果受到母体服用乙底酚(DES)的影响,副中肾管的尾段上皮和泌尿生殖窦的转变过程受到干扰,使部分腺上皮残留下来,以后引起阴道腺病,甚至由此发生肿瘤。 无DES接触史的患者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的某种原因,在阴道黏膜下潜伏副中肾管上皮。 也有笔者认为阴道腺病由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化生而来。
阴道壁内出现腺上皮是副中肾管上皮的残余。 在胚胎18周以前,如果受到母体服用乙底酚(DES)的影响,副中肾管的尾段上皮和泌尿生殖窦的转变过程受到干扰,使部分腺上皮残留下来,以后引起阴道腺病,甚至由此发生肿瘤。 无DES接触史的患者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的某种原因,在阴道黏膜下潜伏副中肾管上皮。 也有笔者认为阴道腺病由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化生而来。
病理上分为分为五型,其中囊肿型归入阴道囊肿。 镜检囊肿壁可见先组织多数和宫颈内膜腺上皮相似,为高柱状上皮,细胞内含有黏液。 有些和子宫内膜腺上皮相似,但无内膜间质,可与阴道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区别。 偶见类似输卵管上皮形态。 阴道黏膜下有类似子宫内膜或输卵管内膜的腺体,或阴道的正常鳞状上皮被上述腺上皮所代替,即可确诊。
多位于阴道下1/3前壁或侧壁,直径2~7cm,呈球形。囊壁光滑,囊内多为黏液。被覆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与宫颈黏膜上皮相似。
大体:单个或多个发生在阴道壁的任何部位,大小不等。
镜下:囊肿壁为柱状上皮,类似宫颈内膜柱状上皮或输卵管上皮,对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呈阳性,囊内含有粘液。
妇科检查:多在阴道穹窿或阴道上1/3 段前壁有散在的囊肿。
一般不需处理,若囊肿较大,可手术治疗。
妊娠期避免滥用合成雌激素,以减少阴道腺病的发生。 对有宫内乙底酚接触史的妇女进行预防性检查和跟踪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