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nevi)可见于各种年龄女性,一般无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临床表现为淡褐色到黑色的实性结节,一般较小,直径几毫米,可平坦,也可隆起,有时表面可见毛发。病理表现为痣细胞增生,呈黑色,细胞膜清晰,胞质内为黑棕色细颗粒。病理上按痣细胞生长部位分为三种类型:皮内痣是指痣细胞脱离上皮基底层完全进入真皮层内;交界痣是指痣细胞团位于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交界处;混合痣是两种成分均有。临床上,皮内痣一般界线清楚,病变稍隆起,颜色均匀,有些表面有毛发,一般不发生癌变;交界痣和混合痣一般表面平坦,可边界不清或颜色不均匀,但外观上与皮内痣实难区分,这些痣细胞生长活跃,受刺激后易发生恶变,尤其是生长于外阴受刺激部位。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后必须送病理检查。
痣恶变是恶性黑色素瘤的常见病因,根据国内外的报道,约超过50%的恶性黑色素瘤是痣恶变所致。痣恶变常常是隐匿的,出现溃疡、出血等临床表现时有时已是晚期,对于“高危痣”必须及时处理,痣的高危因素一般包括:亲属有恶性黑色素瘤病史者;着色性干皮病患者;青少年期有曝晒史;痣边界不清;痣色素不均匀;不对称痣;直径≥7mm或增长迅速;痣周围出现卫星灶;毛脱落等。另外有一种无色素沉着的恶性黑色素瘤需要小心,对于久治不愈的溃疡或性质不明的赘生物,即使没有色素表现,也要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要及时活检明确诊断。
不良刺激是痣恶变的重要诱因,不能用锐器挑痣或用腐蚀剂点痣,也要注意孕期由于激素改变,有增加痣恶变的可能,有些学者建议孕前预防性痣切除。
按痣生长部位分为三型:
1.皮内痣
痣细胞脱离上皮基底层进入真皮层。
2.交界痣
痣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交界处。
3.混合痣
两种成分均有。
确诊依据病理检查。
外阴痣具有恶变的潜能。痣恶变常是隐匿的,当出现溃疡、出血等症状时,即使痣没有色素沉着也要及早病检明确诊断。对“高危痣”即亲属有黑色素瘤病史者,着色性干皮病者,青少年有暴晒史,痣边界不清,色素不均匀,直径≥7mm,或增长迅速,痣周围出现卫星灶,痣表面毛发脱落等必须及时处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范围应在病灶外1~2cm处,深部应达正常组织。注意孕期内激素的改变有增加痣恶变的可能,建议孕前预防性痣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