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输卵管黏膜上皮具有浆液性细胞的恶性特征,但缺少黏膜的间质浸润,以往又称之为原位癌。需强调的是,尽管TIC不伴有明显的间质浸润,但已具备向外扩散的能力,其恶性细胞可脱落并种植到卵巢或腹膜表面,在其他部位形成高级别浆液性腺癌,所以TIC的实质为癌,生物学行为和发展模式类似子宫内膜的浆液性上皮内癌(SEIC),所以不建议在此使用原位癌的名称。
1.大体所见
单纯的TIC大体看不到肿物,输卵管无明显增粗,可无异常所见或伴有伞端粘连或不清等非特异的表现,与慢性输卵管炎无法区分。
2.镜检
见伞端黏膜上皮表现出浆液性腺癌的细胞学特点,分泌细胞增生与复层,核增大并深染,染色质增粗,极向紊乱,核分裂增多。虽没有间质浸润,但在输卵管皱襞间或腔内可见到散落的肿瘤性腺上皮、上皮蕾或细胞团,这些细胞P53标记阳性,有很高的细胞增殖活性与种植潜能(图1)。TIC病变可单灶或多灶性,单独存在或邻近有浸润癌。

图1 输卵管伞端浆液性上皮内癌
上皮细胞复层,伴明显异型,但无黏膜间质侵犯
TIC之所以在盆腔浆液性腺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与输卵管自身的解剖和组织学基础有关。输卵管黏膜是盆腔诸多器官中唯一天然被覆浆液性上皮的部位,加之处于盆腔的高位,伞端游离并开放于盆腔,具有大量的黏膜上皮,又邻近卵巢和腹膜,在生理与病理(如拾卵、炎症)等情况下经常与卵巢和腹膜发生密切联系。输卵管黏膜上皮发生浆液性病变时,伞端作用很像淋浴花洒,可在自身病变隐匿的情况下,将脱落的肿瘤细胞直接种植到其他部位。